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本章练习
1.宋代主张( )。
A.“重武轻文” B.“重文轻武” C.“文武并重” D.“抑文抑武”
2.“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3.《白鹿洞书院揭示》由( )制定。
A.王守仁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朱熹
4.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5.“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 )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6.反对“性即理”,提出“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教育家是( )。
A.王守仁 B.朱熹 C.范仲淹 D.颜元
7.在儿童教育上,( )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A.朱熹 B.颜元 C.范仲淹 D.王守仁
8.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出题,以( )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A.王守仁 B.朱熹 C.范仲淹 D.颜元
9.从“心即理”和“良知即是天理”出发,提出“学以去其昏蔽”的教育家是( )。
A.颜元 B.朱熹 C.范仲淹 D.王守仁
10.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出题,以朱熹( )为标准答案。
A.《近思录》 B.《小学》 C.《四书集注》 D.《白鹿洞书院揭示》
1.王守仁提出的道德修养的方法有( )。
A. 静处体悟 B. 事上磨练 C. 省察克治 D. 贵于改过。
2.两宋著名的书院有( )。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应天府书院 D.嵩阳书院
3.明代科举制经过改革后,考试的阶段的名称包括( )。
A.童生试(院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4.“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将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 )。
A.外舍 B.内舍 C.中舍 D.上舍
5.八股文的特点有( )。
A.取材于四书五经 B.代圣人立言 C.深受考生喜欢 D.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
6.王夫之提出的道德修养论包括( )。
A.吾日三省吾身 B.立志 C.自得 D.力行
7.朱熹主张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包括( )。
A.居敬穷理 B.学思力行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8.为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教育内容也要反对空疏无用的书本和空谈,主张( )。
A.“实文” B.“实行” C.“实体” D.“实用”
9.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教育家有( )。
A.朱熹 B.颜元 C.黄宗羲 D.王夫之
1.科举制度自施行起,就备受学者喜欢。( )
2.“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元朝。( )
3.朱熹主张读书穷理。( )
4.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学人才。( )
5.清代中央官学系统中的国子监又称太学,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和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
6.王守仁同意朱熹“性即理”的思想。( )
7.朱熹拟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
8.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由王安石发起,史称“庆历兴学”( )
9.范仲淹在主持推动的“崇宁兴学”时,主张颁布《三经新义》。( )
10.明代确定了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
11.清代在府、州、县学中实行“六等黜陟法”,根据学生的成绩升降其等级。( )
1.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2.简述王守仁“致良知”的思想。
3.简述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变化。
4.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特点。
5.简述范仲淹“庆历兴学”的内容。
1.试论北宋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意义。
2.试论清代科举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