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2. B 3. D 4. B 5.C
6. A 7. D 8. B 9. D 10.C
1.ABCD 2. ABCD 3. ABCD 4. ABD 5.ABD 6.BCD 7.ABCD 8.ABCD 9.BCD
1.错 2. 错 3. 对 4. 对 5.对 6.错 7.对 8.错 9. 错 10. 对 11. 对
1.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案:朱子读书法的内容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2.简述王守仁“致良知”的思想。
答案: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反对朱熹的“性即理”,提出了“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教育思想,正是建立在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王守仁从“心即理”和“良知即是天理”出发,王守仁提出“学以去其昏蔽”,要通过教育发扬人的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明其心”,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内心的修养,“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 简述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变化。
答案: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唐制,但有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
(1)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宋代比唐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多则达到五六百人。
(2)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宋代不需要经吏部考试,而且科考及第后授官的级别也有提高,确立殿试制度也是提高科举地位的重要措施。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成为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
(3)严密立法,防止作弊。建立“别头试”、“锁院”、“糊名”和“誊录”制度。考官子弟和亲属赴考,考官必须回避。这些制度的建立,对防止考官徇私取舍确有一定作用,为科场上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4.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特点。
答案: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
“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5.简述范仲淹“庆历兴学”的内容。
答案:范仲淹兴学内容有三点:
第一,令州县立学,应试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应试者也需再学一百日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改革太学,在太学中推广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
“庆历兴学”虽然由于范仲淹不久被排挤出朝廷而告失败,但它毕竟对北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试论北宋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
(一)范仲淹 (989-1052年)主持推动的“庆历兴学”
第一,令州县立学,应试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应试者也需再学一百日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改革太学,在太学中推广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
“庆历兴学”虽然由于范仲淹不久被排挤出朝廷而告失败,但它毕竟对北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王安石(1021-1086年)主持推动的“熙宁兴学”
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分为外舍、内舍、上舍);
二是整顿地方官学;
三是颁布《三经新义》,
四是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
五是改革科举制度。
(三)蔡京主持推动的“崇宁兴学”
这次兴学主要是加强了熙宁、元丰时期的一些措施。主要内容有加强地方办学,以“三舍法”令行天下,规定县学生选考升州学,州学生三年升太学,并下诏以学校取士,停废科举。
北宋的三次兴学,促进了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这三次兴学运动也是宋“重文”文教政策的重要体现。宋代经过这几次大规模的兴学,逐步建立起了较系统、较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 2.试论清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案:
科举作为一种标准化的选士制度,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相当积极的作用。它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固定的人才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韵阶级基础;相对于科举出现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选士方法,它较少门第、身份限制,且有了考试这一相对客观的标准,显得比较公正。科举制的实行,为普通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渠道,减轻了知识分子的抵触情绪,具有很强的蒙蔽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举的实行还在社会上形成了向学的风气,产生了促进教育发展的效果。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趋向衰落,科举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文化教育专制的有力工具,对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麻痹作用;科举使得人们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造成知识分子仅仅为了谋仕途、做高官而读书,从事学业有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严重歪曲了教育的主旨;科举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和华丽辞赋,远远脱离现实生活,它强调死记硬背,考试的方法僵化,尤其是在八股盛行之后,极端形式主义的做法剥夺了人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束缚了思想发展;科举考风败坏,各种徇私舞弊行为屡见不鲜,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其取缔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