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中国当代戏剧赏析(上)>>知识讲解>>视频课堂>>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军事题材戏剧的新突破



总结反思

艺术成就:首先,剧本在题材开拓和艺术构思上有新的尝试。它描写和平建设时期军队所面临的一场特殊战斗,即在改造、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实现部队的自我完善。它突破了军营生活的狭小圈子,把部队生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外部世界风云变化与战士内心世界的波动联系起来,开阔了军事文学创作的视野。其次,在戏剧结构上,它以部队内部思想斗争为主线、实线,以敌我斗争为副线、虚线,虚实相间,错落有致,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及人物之间的特写关系,构成尖锐的戏剧冲突,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剧情围绕陈喜的转变微妙曲折地进行,运用典型细节和写意手法,通过一条扁担,一双布袜,一个针线包、一束花、一件衬衣等揭示人物精神世界,推动剧情发展,在冲突中刻画各类鲜明的人物形象:内秀的路华、直爽急躁的鲁大成、憨厚单纯的赵大大、自傲虚荣的陈喜、勤劳温顺的春妮等。最后,个性化和生活化的戏剧语言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该剧于1964年获优秀话剧剧本奖,同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前身)将话剧改编成了电影。

《霓虹灯下的哨兵》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在当时被认为在反映时代生活、部队生活、塑造人物和艺术探索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其现实教育意义也得到了充分认可。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前线话剧团的演出,接见了演职人员并做出了重要指示。评论者也注意到了剧作在表现陈喜等一些人物的思想根源方面的不足,以及反面人物的刻画所存在的脸谱化等问题。学者洪子诚对《霓虹灯下的哨兵》、《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等当时受到评论界推崇的剧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它们“赋予了日常生活以宏大的政治含义,试图规范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学习反思

1.结合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分析陈喜思想转变的意义。

2.结合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简析剧作对军旅题材戏剧的新突破。

通过对中国当代戏剧发展概述的学习,你是否了解《霓虹灯下的哨兵》?

进入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