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中国当代戏剧赏析(上)>>知识讲解>>视频课堂>>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军事题材戏剧的新突破



一、作者简介

沈西蒙(1920—2006),出生于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从事抗战演剧活动和战地文艺工作。这一时期他自编自导自演过歌舞剧《买卖公平》,报道剧《盐城之战》、《重庆交响乐》等,还与夏征农、吴天石合作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改编成三幕剧《甲申记》。新中国成立后,沈西蒙在部队担任文艺组织领导工作,曾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上海警备区副政委等职,先后创作大型话剧《杨根思》、《战线》,与沈默君、顾宝璋合作编写了电影剧本《南征北战》,离休后,创作了表现部队生活的小说《山外有山天外天》。

漠雁(1925—),原名栾为伦,笔名韧凤,山东福山(今烟台)人。1942年走上革命文艺创作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话剧《群策群力》、《气壮山河》等的演出,发表了长诗《白衣战士》。1957年参加著名影片《柳堡的故事》的拍摄,并在片内扮演反面角色“刘胡子”。1962年参与编剧并导演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宋指导员的日记》(合作),1983年获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和全国优秀话剧奖。导演话剧《杨根思》、《布谷鸟又叫了》,歌剧《白毛女》。剧本《城下城》获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剧本创作奖,《淮海大战》、《宋指导员日记》、《故乡情》均获解放军优秀剧本奖。

吕兴臣(1925—),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建国前夕随军进驻上海,曾发表以“好八连”生活为题材的通讯小故事《针线包》、《行军锅》、《好班长》等,还创作了《两个战友》、《弹着点》、《茅屋的故事》等短篇小说。1959年,时任部队记者的吕兴臣发表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此后“好八连”的事迹被编写成剧本搬上了话剧舞台。

通过以上介绍同学们已经对沈西蒙有了简单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学习当时戏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特点。

进入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