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品导读
“第四种剧本”,得名于剧作家刘川的评论文章《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指的是我国50年代中期(主要是1956、1957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主要代表作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此外,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因其相似的创作倾向,也被看作是“第四种剧本”。其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题材的拓展上,除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于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等等;其次,突破当时话剧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套子,代之以对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第三,主题大多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第四种剧本”是指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剧作家勇闯禁区,大胆干预生活,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成果,成为当时突破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较为成功的作品。
作品分析:话剧《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56年首演,发表于1957年《剧本》第1期。剧情描写江南某村成立高级社后,社员大搞积肥运动,冬闲变成为冬忙。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们也成为生产上的“半边天”。主人公童亚男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姑娘,她与小伙子们又竞赛又对歌,人称“布谷鸟”。亚男的未婚夫王必好是团支委,但他思想狭隘、自私,向亚男提出了荒谬的五项条件,限制亚男唱歌,也不准她与青年申小甲来往。为阻止亚男与申小甲一起去学拖拉机,他无理撤下亚男的指标,并偷来申小甲的日记要挟亚男。亚男一怒之下与他决裂,同时也苏醒了对申小甲的爱情。王必好串通另一个团支委孔玉成,非法开除了亚男的团籍。“布谷鸟”哑然了。王必好和孔玉成以权谋私的行为引起社员们的不满,也引起了老党员郭家林的注意。支部书记方宝山只关心生产不关心社员生活,郭家林用激将法使他认识到了自己思想的偏颇。他们严厉批评、处分了王必好和孔玉成,支持童亚男去学拖拉机。亚男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也获得了与申小甲的爱情,“布谷鸟”的歌声再次响彻了田野。
此剧在《剧本》上发表后,南京、上海、北京及其他各地相继上演。后来,该剧还被改编为歌剧、戏曲,拍摄成电影。1959年《剧本》和《文艺报》上相继发表评论,肯定“这是一部优美的,横溢着生活激情和劳动欢乐的抒情喜剧”,“是近年来反映农村生活的剧本中的好作品之一。”然而,“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剧本被打成“毒草”,改编的电影被列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影片,有关人员均受株连迫害。1979年初,《上海戏剧》以《布谷鸟又叫了,又叫了》为题,刊登杨履方、陈恭敏,谢德辉等的文章,才改变了对剧本的不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