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韩东(1961—)当代诗人。江苏南京人。1969年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职业作家。代表作主要有诗歌:《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作注重口语化的陈述,寻求与日常世界同构对应的松散、频密和直接可感,通过含蓄的反讽,以表现对世界实际意义的独特悟性。是“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者之一。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90年代以后,开始从事小说写作,被视为“新生代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二、作品导读
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韩东在诗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85年韩东组织“他们文学社”,并主编《他们》1—5期。“他们”诗群的诗人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显示出“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诗歌倾向。1998年5月,他与朱文等新生代作家一道发起“断裂”行动,并主编“断裂丛书”,在文坛产生了强烈反响。韩东的诗,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则平淡无味。
主题意蕴:诗歌《山民》最初发表于《青春》杂志1982年第8期。1982年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思想保守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虽然社会已经萌动了开放的意识,但多数国人由于传统思想束缚,只停留在“想”的阶段,缺乏强有力的行动。诗歌以山民父子间的一段山外是山、山外有海的对话及儿子“他”的有关心理活动为寓言本体,由此引发对民族性格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作品针砭民族惰性和传统习惯的主题意蕴。
作品分析:《山民》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寓言诗。世居山区的父辈只知山外是山,对群山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封闭性社会中传统农民那种安于命运安排,固守乡土而不知向外寻求发展的保守、惰性力量。延伸发展,则成固守传统而不思改变的民族性中的劣根,它只能使人“疲倦”、沮丧而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诗的主人公“他”,虽和父辈稍有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他有过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还有过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会有儿孙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开拓性征程的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反讽的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是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怯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闯新路的精神,故同样是作者针砭的对象。揭示这种种精神弊端,正是本诗题旨所在。
诗歌共短短的四节,却以简洁的方式显现了主人公“他”的几乎一生的思想变化,虽然除了一开始标明“小时候”外,作者并没有明确显示“他”之后的心理活动的年龄。第一节,写小时候“他”对“山那边是什么”的好奇心,这种孩童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本也可以发展成探索开拓的动力,但父亲的回答很快使他“第一次”感到“疲倦”。第二节里,“他”已知道了“海是有的”,这比起父亲只知山外“还是山”来是一种进步,但随即又从关于海的向往,想到“这辈子只能活几十年”,而怯于死亡的结局,到此为止,他已完成了由好奇到疲倦到悲观的宿命。第三节,他又盘算着“带着老婆一起上路”将自己未竞事业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似乎有了新的进展,但“儿子长大了”之后又能怎样呢?“他”自己不就是父亲的“长大了”的儿子么?这里的一个“……”颇有含蓄的讽刺意味,突破传统因袭只能从自己开始,只将希望寄予后来人,只不过是不愿“栽树”只想“乘凉”的怯懦、懒惰的借口。所以“他不再想了”,就连“儿子也使他很疲倦”,思路又回到了宿命。所以到第四节里,“他”又埋怨起遥远的祖先来了,讽刺意味则愈发浓烈。全诗立意高远、尖锐、富有撞击力。
艺术成就:首先,诗作在取材上除去了崇高化而采取世俗化,力求以生活的本色直接切入和呈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其次,从艺术形式上看,全诗几乎毫无“艺术价值”可言。诗中没有传统诗歌的“情境”与“意境”,而只是用最朴实的词汇,用平民化的口语来表现实际生活中的“生活流”,诗中的“山”、“海”都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因而,“山民”在诗中也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一种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这整体上构成的象征,给人以长久的震撼。最后,在语言上,这首诗高度浓缩、纯净,诗人没有用直抒胸臆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民俗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使诗歌回归生活。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作者有意用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起到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