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机:在心理学上,指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体现在行为活动的始终。
2.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D 2.C 3.C 4.D 5.A 6.A 7.C 8.B 9.B 10.B
1. 价值观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控制有直接作用,个体把目标价值看得越高,有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在活动中发挥的力量就越大。反之则很小。由此可以看出,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维度。
2. 驱力理论(赫尔)
观点
①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等)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②个体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③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驱力分原始驱力和获得性驱力。
④P=D×H-I(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 驱力;H 习惯强度;I 抑制)
评价
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如过量的强制性进食物行为)。
诱因理论
观点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I(K,诱因)
④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社会性动机:它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
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前者由认识事物本身所引起;后者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
兴趣也可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前者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后者是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
兴趣的品质:①兴趣广度②兴趣中心③兴趣的稳定性④兴趣的效能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持个人化权力动机者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持社会化权力动机的人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他人。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它反映了劳动和人类社会的生活要求,依赖于个体的交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