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三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七

第十三章  情绪



知识点七 情绪的维度与极性


情绪存在着多种可度量的性质,情绪的一个可度量的性质称为情绪的维度。在每一性质上又常表现为对立的两种状态,称为极性。动力性:增力vs.减力;兴奋性:激动vs.平静;表现强度:弱vs.强;紧张度:紧张vs.松驰

情绪维度的理论:三维理论——①冯特: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②施洛伯格: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③普拉切克: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四维理论——伊扎德: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量。

下丘脑与情绪、动机有密切关系。“快乐中枢”: 老鼠下丘脑背部,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直到筋疲力尽、昏昏欲睡为止。杏仁核,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与大脑皮层——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兰格在情绪的发生上强调循环系统的作用。总之是刺激引起机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简评:①首次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存在直接联系的观点。②强调了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③推动了以后大量有关情绪机制的研究。

坎农—巴德丘脑学说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冲动,通过上行系统将冲动传至丘脑,唤醒了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再由它同时向上向下发放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紧张等。所以机体变化与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简评:①首次提出情绪产生的中枢机制问题,对于情绪中枢定位研究具有开创意义。②强调唤醒丘脑在情绪产生中作用,从神经机制上突出了情绪的适应功能。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①刺激情景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中间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其过程:情景——评估——情绪。②评估十分重要,同一情境,由于对它评估不同,产生的情绪反应也不同。③情绪的产生是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唤醒—认知情绪理论观点: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必要因素:①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出汗、呼吸急促。②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评估。③两因素对情绪产生起重要作用。 生理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从根本上讲,情绪体验是由对唤醒状态的合理解释决定的,正是这种解释决定着产生怎样的情绪。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拉扎勒斯( Lazarus, 1970)是另一位情绪认知理论的代表者。观点:①“情绪不能简单理解为大脑发生什么,而应强调情绪是认知评价与环境刺激互动的产物。”(1984)②这种认知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当你拥有产生情绪的情境的经历时,就无需再刻意对唤醒进行环境上的解释)③情绪活动中,人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上的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已列出15种认知评价与相应情绪)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涉及到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是一种反馈行为。



接下来我们进入归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