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七章  注意



知识点二 注意的“四性”


一、选择性注意

1. 选择性注意的内涵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用耳机分别向被试的双耳呈现不同的声音刺激,要求被试注意其中一耳的刺激,而忽略另一耳的刺激。用这种方法考察的就是选择性注意。对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选择的具体过程等等。

2. 选择性注意的现象

如何有选择的看—“无意视盲”现象

如何有选择的听—“鸡尾酒会效应”、“双耳分听技术”

3. 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理论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瓶颈模型和能量模型。

(1)瓶颈模型——彻里(cherry,1953)开创性的研究——选择性注意决定于刺激物理特征的差异。

注意的选择功能理论

a过滤器理论

布仑德本特(Broadbent,1958)理论模型的建立——提出了过滤器理论

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任何时刻都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感觉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断在外面丧失了。这一过滤机制就是选择性注意。它根据刺激的物理特征选择一个输入刺激,拒绝同时呈现的其它所有刺激。

b衰减器理论

特瑞斯曼(Treisman,1964)发展了注意选择加工理论——提出了衰减器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又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既便出现在非追随耳时,也易被人们所接受。可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c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Deutschet,al,1963,)提出和诺曼(Normen,1968)完善了后期选择说。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而这一阶段与过滤或衰减作用处于同一阶段,因而称为加工后期的反应选择理论。

(2)能量模型

a认知资源理论

始于卡诺曼(Kahnemen,1973)的《注意与努力》一书的出版。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可对其进行控制。 认知资源理论试图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b双加工理论

双加工理论认为,自动化加工是自动化进行的、不受认知资源限制和不需要注意的加工;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3)注意加工理论的新走向——聚光灯模型到透镜模型和特征整合理论

二、持续性注意

1. 持续性注意的内涵

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例如,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外科医生在连续几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雷达观察站的观测员长时间地注视雷达荧光屏上可能出现的光信号,这些都是持续性注意的表现。

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必须具有持续的注意,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工人必须具有稳定的注意,才能正确地进行生产操作,排除障碍和各种意外的事故,按质按量地完成生产任务;战士也必须具有持续的注意,才能坚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时刻警惕着一切敢于进犯的敌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说,没有持续的注意,人们就难以完成任何实践任务。

2. 注意的起伏现象

持续性注意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这种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注意起伏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注意的起伏可以用上面的图形演示出来(如PPT图)。当我们注视面前的这个棱台框架时,我们时而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前方,大方框平面位于后方;时而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后方,而大方框平面位于前方。这种反复的变化是由注意的起伏造成的。

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注意的动摇总是要发生的。只要我们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起伏就没有消极的作用。但是,在某些要求对信号作出迅速反应的日常活动和实验作业中,仍有必要顾及注意的起伏。有人用实验测出,注意起伏(即每一次起伏)平均为8秒~12秒。如果在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之后,相隔太长时间才发出起跑信号,那么由于运动员注意的起伏就可能使成绩受到明显的影响。如果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只相隔2秒~3秒,注意起伏的不良后果就可能消除。

对于注意起伏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注意起伏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另一种意见认为,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如呼吸的节律、血压的节律、神经元活动的节律性等。注意的起伏是由机体的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三、分配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时手扶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还要注意路标和行人;等等。

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实验室中,注意的分配可以用双手协调器来演示和测定。在一块金属板上镂刻出一条弯曲的槽孔,槽孔内立着一根金属针。由左右两个旋转把柄带动金属针,可以在槽孔内作左右和前后的运动。实验时,被试用左右两手分别握住旋转把柄,调节金属针在槽孔内由一端向另一端运动。如果双手配合不好,金属针碰上槽孔的边缘,就会接通电流而使警铃发声。记录被试调节金属针从一端到达另一端的时间,以及运行中出现的错误数量,就可以代表他们注意分配的情况。

分配注意或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工怍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汽车司机不能同时把注意分配在不同的活动上,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司机。有些交通事故正是由于司机不能很好地分配注意造成的。对教师来说,注意的分配也很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还能较好地照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开小差了,谁在向邻座的同学递纸条,谁在偷看课外书籍,他们都一清二楚。可见,教师注意的分配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

注息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地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好;相反,如果人们对要分配注意的几种活动都不熟悉,或者这些活动都较复杂,那么分配注意就比较困难了。另外,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难得多了。葛列众等人(1995)对双作业操作的研究发现,当两种作业难度增加时,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水平将会下降。说明作业难度增加后,每一种作业对注意的要求将会增加,注意的分配也更困难。

四、阶段性注意

第一阶段:人在注意某个对象之前(称前注意阶段),某些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已开始。在前注意状态下,人对事物特征进行初步加工,其特点是个别特征、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化加工,体现为平行加工。

第二阶段:但这些过程并不能取代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人对外界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都发生在注意状态下。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下完整的物体。特征整合理论。

接下来我们进入归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