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系统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程序是:(1)诱导学习动机;(2)感知和理解新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制定单元目标和可以测量的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启发诱导学生;(2)实施阶段:进行群体教学,接着进行形成性测验,再开展小组的或个别的矫正活动;(3)小结阶段:为学生评定成绩。
前苏联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教师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教学任务,并在研究教学过程得以进行的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即研究学生、学生集体、教学条件、教师本身可能性基础上,使之具体化;(2)考虑班级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3)教师根据已经查明的系统特点,设计教学手段,最优化地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4)在教师的教学影响和学生的认识活动统一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5)对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进行日常检查自我检查,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过程的进程;(6)教师和学生分析教学过程一定阶段的结果,查明尚未解决的任务,供设计下一轮过程参考。
我国学者胡克英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1)使动/需要;(2)精选/吸摄;(3)提供/储备;(4)设场/模仿;(5)外向/移用;(6)点拨/创造;(7)评价/报偿。
卢仲衡在进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时,提出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1)启(启发诱导);(2)读(阅读课文);(3)练(做练习);(4)知(当时知道结果,即时反馈,及时强化)。
1. 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有心理上的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2. 感知知识阶段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物体、现象等)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理解知识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展思维活动。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个积极思维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巩固知识阶段
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易受遗忘规律所制约。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不巩固,就不能进一步领会和掌握新知识。
5. 运用知识阶段
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使其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加深对所学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它要求学生再现、重新组合、灵活运用知识,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获得反馈信息:(1)通过学生的表现获得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改进教学;(2)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获得反馈信息。(3)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能坚持进行自我检查,获得反馈,反馈愈及时,反馈的信息愈多,就愈能使教和学及时得到改进。
评定,是以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为根据的,及时、公正的评定,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通过师生双方对学习效果的评定,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A.运用知识阶段
B.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C.理解知识阶段
A.通过学生的表现获得反馈信息
B.通过提问获得反馈信息
C.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获得反馈信息
D.通过调查家长获得反馈信息
通过边学边练我们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已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