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七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知识点三:我国新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和新时期教育发展所承担的新任务,我国所构建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对课程类型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力求使新课程的组织更加合理。

一、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的调整打破了原有课程类型单一性的分科课程的局面,设置了多样化的课程类型。

课程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使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在小学阶段,在传统分科课程的基础上,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涵盖健康、品德、生活常识等内容。小学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知识内容;科学课,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内容。在初中阶段,在提供传统分科课程的同时,还设置了科学、体育与健康、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型课程供学校选择,并提倡选用综合型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出现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进入中小学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对活动课的继承者与超越者的面孔出现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其之所以能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是适应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很多缺陷。首先,它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把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它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出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第四,它过多依赖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五,它过于封闭,陈旧,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统整了多学科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知识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主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课程,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在目标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依学生兴趣点的不同而有多种活动形式,在过程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果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用学生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结果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学生个人活动的小档案,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

4、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所需要的教师、家长或社会的帮助。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动性。教师和家长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不能起决定作用。

5、合作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但更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宽泛的,繁杂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里需要合作完成问题和项目,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共享资源和信息,共同体验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合作性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特点也是其重要的意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读写能力,信息分辩、运用处理能力的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运用所学知识为所在社区解决面临的实践问题,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是为了帮助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设定的,并非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不是一定要以这四个领域分别进行,可以以整合的方式进行。

(四)综合实施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统筹规划,集中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校本课程,没有固定、统一的实施的模式与样本,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年间活动计划”、“学期活动计划”、“单元活动计划”,以便综合实践活动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转变观念,注重体验

以往的教学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教师都非常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培养方式、生活存在的方式的角度出发,要求恢复学生们学习过程的体验性,重视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3、师—师合作,有效指导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强调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包含着横向与纵向两种基本形式,横向合作主要体现在学年内教师、不同学科教师校内与校外人员的有机合作,纵向合作主要体现在不同学年间教师的有机合作。

三、课程的结构调整

(一)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原则,要求对原有学校课程中的分科课程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关联重新进行适当的统整。根据综合性原则寻求学校课程的综合化,开发、设计和实施各类综合课程。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而高中阶段则以分科为主。

2、均衡性原则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原则指的是使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例。而界定其恰当、合理的指标是这种比例能否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及其课程目标达成度。均衡性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包括多种课程类型,并形成适当的比重。既要重视基础性学科,又要保持技艺类学科和拓展性学科的一定比例,并努力开创条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

3、选择性原则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原则指的是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适应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项原则要求使地方和学校获得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在课程结构中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和实施,实现课程结构的弹性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二)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三)课程结构诠释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针对以往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在新的学校课程结构中开发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选修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学校课程计划分别以“综合型”和“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出来,并倡导实施以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计划。其次,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工具性学科,语文和数学占据了科目结构中极大的比重,从而造成了学校课程体系中科目结构失衡。为此,新的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1992年)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1992年)降至13%~15%,并对其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同时,将下调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因此而拥有了6%~8%的课时量,地方和校本课程拥有了10%~12%的课时量。

3、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

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状况,新的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的完善和优化。首先,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晦涩、陈旧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的特征。其次,增加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包容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等内容。第三,放弃以往以统一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如数学课程标准设定了高、中和易三种标准。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