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学前儿童游戏>>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涵义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其基本活动。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文件中都强调游戏的重要性,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吃、喝、睡、排泄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第二,对人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是具有这种特点的活动。1
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必要性
(一)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权利
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享有游戏的权利。游戏作为幼儿的一项权利,就意味着其具有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都不得妨碍、侵犯幼儿的游戏权利。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使得幼儿在幼儿园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进行游戏,这是保障幼儿游戏权利的必然要求。
(二)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其具体表现为游戏是幼儿主动的活动、独立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
1.游戏是幼儿主动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主动的活动,幼儿游戏不是为了获得外部报酬,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积累主动学习的经验,培养主动性。
2.游戏是幼儿独立性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常常是以主人的身份选择活动材料、条件、内容,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给予幼儿游戏自主权,正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最佳途径。
3.游戏是幼儿创造性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模仿与想象,幼儿可以创造性地整合与表现现实生活经验与愿望。在游戏中,幼儿学习接受挫折与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游戏使幼儿不怕冒险和失败,勇于探索和创造,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三)游戏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游戏满足幼儿生理发展的需要
游戏能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喜欢的动作,这样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疲劳,使机体感到舒适、愉快。
2.游戏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能满足幼儿这种认知发展的需要。
3.游戏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能够学习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进而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游戏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体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幼儿在游戏中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可以使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满足。
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施
(一)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1.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1)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游戏区域
合理的区域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安全性,这是幼儿游戏的前提条件;②大小适宜性,即游戏区域空间大小得设置要合理;③因地制宜性,游戏区域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当地的自然空间;④丰富多样性,创设多种类型的游戏区域,以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培养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⑤动静交替,游戏区域的各空间结构上最好动静交替,从安静区域到吵闹区域要有一些过渡的环节,防止不同区域间互相干扰。
(2)提供适当的游戏材料
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游戏材料应该具有教育性,对幼儿具有启发及教育意义;②游戏材料一定要符合卫生安全的要求,提供的游戏材料不能含有有毒物质;③所提供的游戏材料应该具有发展适宜性。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包括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④提供游戏材料的数量要合理,玩具材料增多时幼儿园之间因争抢玩具引起的纠纷将减少,同时社会性交往也可能减少,游戏材料的数量少会增加幼儿攻击性行为;⑤游戏材料要丰富多样,能够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材料对幼儿的主动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2.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要为儿童创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让儿童在轻松、舒适、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游戏,体验集体中友爱、互助、合作的快乐和满足。首先,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与幼儿形成和谐、友好、互助、尊重的关系。在尊重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时,又能够给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其次,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多给予幼儿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机会。
(二)给予幼儿适宜的游戏指导
1.正确的指导时机
当出现以下情境时应该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①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②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③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④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⑤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应该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但当幼儿全身心投入在游戏中,教师要避免多余的指导和干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充分的自由。
2.合适的指导方式
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具体方式的选择依据游戏情境而定,具体如下:①平行式介入法。它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玩与幼儿游戏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教师起暗示指导的作用;②交叉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扮演或教师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③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如在游戏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的情况,教师应该直接干预,加以引导。
3.恰当的指导方法
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时主要采用语言指导与非语言指导这两种方法。语言指导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发问。主要是用来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②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给予幼儿建议性的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③鼓励与表扬。当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表现时,当幼儿具有良好的游戏品质时,教师给予肯定和赞扬,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④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幼儿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幼儿游戏行为的引导。
除了语言的方法以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等非语言指导的方法,来支持和帮助学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指导游戏时,教师可以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
(三)安排组织合理的游戏活动
1.制定合理的游戏计划
为将游戏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增强教师开展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游戏计划。学前游戏计划是日常教育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计划中主要规定幼儿的自主游戏。完善的游戏计划应该包括游戏的目标、游戏内容、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场地安排、适宜的指导方式、注意事项及效果记录这几个方面。
2.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外,游戏在幼儿园应是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幼儿园务必要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幼儿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自主游戏,上下午均应该在1小时左右,以便幼儿能够在充足的时间里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游戏。保证幼儿有相对集中、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供幼儿对某一游戏进行专注的探索。在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及零散时间,也应尽可能地利用起来开展各种游戏。
3.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
一般而言,幼儿游戏的常规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爱护玩具,不随便损坏玩具;共享玩具,不能独占或争抢;学会整理玩具,不乱扔、乱放;与同伴友好相处,互不干扰。建立什么样的游戏常规要依游戏的类型、游戏的特点、游戏场地、游戏的材料以及幼儿的身心水平而定。合理的游戏常规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日积月累,长期的培养和巩固上的,教师要多给予积极的正强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游戏常规的建立不可破坏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陈帼眉,刘焱.学前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