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音韵与诗律/知识点/知识点二 杜牧的<山行>

知识点导入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这首《山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诗。这首格律诗里的“斜”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如果按现代语音来读就不押韵了.那么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有哪些特点呢?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大家的疑问就能迎刃而解了.

知识讲解:

一、诗的分类

关于诗的种类

诗歌从格律上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我国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随着人们对音节结构的认识,开始有意识的讲求声律,到唐代,正式形成了以讲求平仄、对仗为形式的格律诗。以前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或唐以后诗人写的仿古诗叫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形式较自由,汉魏六朝以前的诗一般都是古体诗。与之相应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要求较严格。

近体诗可分律诗和绝句(绝句分律绝和古绝,这里只说律绝),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类,律绝是对律诗的截取,所以要求和律诗的平仄、押韵等标准一致;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是一首律诗,截取前四句成律绝。

古绝属于古体诗,要求不严格。从字数上看,有五言和七言的。所以具体常见的四类,五律,七律,五言律绝,七言律绝。长律是指超过八句的律诗,也属于近体诗,因其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要求有对仗,所以又叫“排律”。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一般长律多为五言,或称五言排律。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但句数超过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十二句。

[唐]韩愈(庚韵)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但古风分为五古和七古只是大致的分法。此外还有杂言。三、五、七字居多,偶尔也有四、六字或七字以上的,习惯上把这些杂言古风归入七古。如: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二、格律诗

格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1、字数固定:

2、押韵严格:

3、讲究平仄:

4、要求对仗:

1、字数固定:

五律、七律皆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古绝产生在律诗前,不讲格律。五言律绝四句,二十字,七言律绝四句二十八字。从唐代开始,一般认为七律五律是正诗,而所谓绝句,绝乃断也,它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或截首尾两联,或截中间两联,或截前半首,或截后半首,所以又叫诗头。因律绝是截律诗而成,所以又称“截句”,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聊,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一般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如: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体没有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如

 

乐府诗《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2、押韵严格

唐人作诗,是按《切韵》系统的206韵来押韵的。但由于206韵分韵过于苛细,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不便使用,所以唐代就有“同用”、“独用”的规定。后来就有人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有两种版本:一是宋末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除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全部合并外,又将去声“径”和“证”合并,得107韵;另一是金代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因最初刊行于此地而得名)、张天赐《草书韵会》、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将宋代《礼部韵略》的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又把原来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和去声“径”、“证”各并为一部,共106韵。王文郁归出106韵,这基本符合当时的要求,而且方便使用,故后代一直沿用。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就叫做诗韵。这106韵中,平声30,上声29,去声30,入声17。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用韵特点比较: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罕见;古体诗则不拘平仄。

2.近体诗用韵必须一韵到底,要求很严格,不允许邻韵通押;古体诗则可以中间换韵,而且可以邻韵通押。

3.近体诗偶数句必须入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古体诗则可以句句入韵,也可以隔句押韵。

4.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入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入韵的,晚唐以后,七律第一句押邻韵成为时尚;古体诗则没有这种情况。

所以格律诗的用韵特点也是:

(1)、偶数句必须入韵,韵脚位置固定,且需一韵到底(首句较灵活)

(2)、押韵时一般只能用平声韵(平上去入中的“平”属于平声,上去入属于仄声)

(3)、不能出韵(平水韵)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钱塘湖春行(八齐)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处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清明(十三元)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十三元)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后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前者第一句用的是十二文的“纷”字,后者第一句用的是一先韵的“妍”字。这是第一句用邻韵的时尚在起作用。

三、讲究平仄:

律诗讲究平仄,对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仄是倾斜、不平的意思,用在声调上指上、去、入。

(1)句型

先说五言的。

在律诗中使用平仄的目的就是要使诗句抑扬顿挫,平仄相间,而汉语的自然单位又是双音节,所以就决定了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有四种基本类型,即: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我们从起和收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由于汉语以双音节为自然单位,所以说开头两字要一致,或者是平平,或者是仄仄,又由于律诗对韵脚的要求非常严格,入韵的字脚一定是平声,而不入韵的字脚一定是仄声,所以一句诗的后两字要从押韵的角度来考虑,因而就不只是平平、仄仄这两种,还要多出来平仄、仄平两类来。而中间的那个字,则要根据对称的原则来决定。因此,一般用平仄脚来区分这四个句型,即A——平平脚型、a——平仄脚型、B——仄平脚型、b——仄仄脚型。记住上面的原则,也可以从平仄脚向前推出该句型来。

再说七言的。

七言的情况就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在其前面再加上平平或者是仄仄就可以了,也是四种基本类型,即:

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2)律诗的结构及其组成原则(粘和对)

每首律诗共由八句组成,每两句构成一联,分为四联:

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每一联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律诗的组成原则是粘和对。

所谓“粘”,是指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从基本句型上看,就是A粘a、B粘b。

所谓“对”,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从基本句型上看,就是aB,bA,aB,bA或者bA,aB,bA,aB。但如果首句入韵的话,则首联变为AB或BA。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宋代以后成为作诗的大忌。

(3)平仄格式

按照粘对规则来构建律诗的平仄格式,以首句特点为标记类型如下:

五言的:

仄起仄收(或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或平平脚):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或仄仄脚):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或仄平脚)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则分别在每句的前面加平平或仄仄即可。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以首句入韵的两种格式为基本格式。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仄仄,仄仄平平

松间照,清泉上流。仄平仄平平仄平

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王孙自可留。仄平仄平平仄平

说明:划线的字属于古入声字,下同

书愤[宋]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仄仄平平仄平

中原望气如山。平仄仄平平

楼船夜瓜州渡,平平仄

马秋风大散关。仄仄平平仄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仄仄仄

镜中衰鬓已先斑。平仄仄平平

表真名世,平平仄

千载谁堪仲间。仄仄平平仄平

(4)关于拗救

拗救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在具体的律诗创作中,不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平仄格式来做的,而是相对宽泛一些,传统上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要依具体的平仄句型而论。

分述如下:

A型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个仄是绝对不论的,第三个仄就是绝对要论的,必须是仄而不能是平,否则就成了三平调,这是律诗的大忌,而是古风的标准格式。

a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的话,就要把对句的相应位置上(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原来的仄改为平。如果是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用了仄,那也要在对句的相应位置((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如:

苏东坡《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篱短,溪柳自摇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中“野桃含笑篱短,溪柳自摇水清”中“竹”拗“自”救

B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是平,那么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可平可仄;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那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就必须改用平,否则就是犯孤平,也是律诗的大忌。同样是苏东坡《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水清”中“自”拗“沙”救.“野桃含笑篱短,溪柳水清”中两种拗存在,一个“沙”字两救.

b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则第一字必须用平,而且,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要改为平,结果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型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平仄格式。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中“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中“最”拗“萧”救

这就是所谓的拗救问题。所谓拗,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所谓拗救,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需要说明的是:

A型句的拗无法补救,所以要绝对避免出现三平调;

a型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救的话就在对句中的第三字改用平声,第四字如果用了仄,必须补救,也是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是对句救;

B型句要避免犯孤平,所以一旦出现第一字用仄声,则必须在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这是本句救,由于B型句是a型句的对句,所以常常是一字两救;

b型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就在第四字改用平,这也是本句救。

七律是在五律的基础上,分别加上平平或仄仄,第一字可不论,第二字必须分明,其他第三五字,相当于五律的第一三字,其拗救依照五律。

四、要求对仗

(1)要求

和普通的对仗相比较,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其独特的要求:

其一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对立;

其二是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昔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思,雨雪霏霏。)

其三,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规定要用队仗。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讲究

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同语义范畴)相对,就叫工对。

词类相同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衣饰、饮食、文具、草木、形体、文学、人伦等门类。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是句中自对,很工整,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是工整了。

只要多数字对的工整,就是工对。如:毛泽东《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山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是工的;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是名词对名词。整体来看,也是工对。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

出句与对句完全同意,叫做“合掌”,是诗家大忌。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宽对。

于工对和宽对之间是邻对,是邻近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地理,颜色对方位,地理对宫室等。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稍宽一点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更宽一点是半对半不对。首联是不要求对仗的,颔联不像颈联要求那么严格,所以经常出现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如: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赠柳亚子先生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借对:所谓借对是指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流水对:所谓流水对是指相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即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咏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