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知识点/知识点一 古今词汇的异同

知识点导入

亡羊补牢

在成语“亡羊补牢”中,“羊”是今天的“羊”的意思,古今都是一样的,而 “亡羊补牢”的“牢”却不是今天的“监牢”的意思,而是“养牲畜的圈”的意思。由此,我们发现,在词汇的长期发展中,有些词汇的词义是没有变化的,而有些词汇的词义是有所改变的,这就形成了古今词汇的异同。

知识讲解:

汉语词汇在长期发展中,一部分词汇从口语中消失,它们被保存在古代文献中或字典辞书中;而另一部分词一直流传下来,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前者为古用今废词,后者为古今传承词。

一、古用今废词:

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它们大多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失。如古代迷信盛行,祭祀繁多,各种名目祭祀很多。如:敬奉鬼神的名称之一叫做“祭”,“祭”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下位名称,春季祭祀叫做“祠”,夏季祭祀叫做“礿”,秋季祭祀叫做“尝”,冬季祭祀叫做“烝”。还有禅是祭天,社是祭天地等等。这些表示神事活动的词,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多被废弃。再如奴隶社会把人分为各种等级,形成层层隶属的关系。据《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这些反映等级身份的词,绝大多数已被淘汰,成为历史词。

二、古今传承词:

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里的词,从语义角度考察,它们可以分为古今义同词和古今义异词:有三种情况:

1、古今义同词:指古今意义基本相同,基本未变的词:如“牛”、“马”、“羊”、“鸡”、“山”、“水”、“日”、“月”、“人”、“手”、“白”、“黑”、“厚”、“薄”、“新”、“旧”、“有”、“无”等词,这类词数量不多,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由于这些词的意义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与发展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也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但我们说这部分词古今义基本相同,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变化,有一些词在次要属性上古今义仍有一定差别。此类数量占10%左右。

2、古今义异词:

(1)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迥别的;就是说,一些词,从形体上,古今一致,从意义上看,迥然不同。如“该”古代常用意义是“完备”,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该”的意义。“行人”本是指外交使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后指在路上走的人“路上行为欲断魂。”再如“抢”,《战国策•魏策四》:“以头抢地尔。”的“抢”是“碰、撞”的意思,与今义“抢劫”迥然不同。

(2)、古今意义微殊的词:这是最应注意的一种,因为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给理解不会带来麻烦,而迥然不同的,困难也较好克服,只要勤于查辞书、字典,就可以避免导致理解上的错误,而这些微殊的,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这处,而这种差异有时很容易忽略过去,人们往往以为读懂了,结果是用今义理解古义。所以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于完全相异,而在于同中有异。如:
湯:本文是“热水也。”《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而“汤”含义是菜汤,米汤等,“热水”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只在成语“赴汤蹈火”中保存着。

菜:古代的“菜”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说文》:“菜,草之可食者。”《国语•楚语下》:“庶人食菜,祀以鱼。”古书中“面有菜色”“菜羹”等中“菜”都指蔬菜,直到宋代,“菜”还不包括肉类等副食品,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及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肉和菜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