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知识点/知识点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知识点导入

运斤成风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原文是“匠石运斤成风”。在这里,“匠”指木匠,《说文》: “匠,木工也”,这里的匠石指名叫石的木匠。而后来“匠”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正如段玉裁所言:“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这体现了词的古义与今义的不同,这是词义古今演变的结果。

知识讲解:

词的古今义问题主要存在于古今传承词中,因为不流传到现在就无所谓今义。古今义里的古和今是个相对的概念。这里的古指的是非今,无论先秦的、两汉的、六朝的、唐宋的、没有流传到今天的意义都是古义。这里的今固然指现代,但今义许多也是历史上产生的,所以不论是先秦的、两汉的、六朝的、唐宋的意义,只要流传到了现代的就都叫今义。从古义向今义的演变、过度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他们是错落不一地发生在各个语言时代的,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古今义是截取同一个词两端的词义进行比较说的。对古今词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这有助于揭示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从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人对事物的爱憎,对事物善恶的判断,也随着社会的演进、时代思潮和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关于词义褒贬、扬抑的更迭,如果褒义词变为贬义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或由种姓词变为褒义、贬义等。词的这种感情色彩的变异也形成了古今的差别。

1.谤:

今义指诽谤,无中生有,造谣中伤,是个贬义词,古代“谤”没有贬义,是个中性词。《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谤王”指不当面议论而在背后指责国王的过失,没有诽谤的意义。《左传·襄公十四年》:“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是说补救天子的过失,措施很多,其中百姓可以议论指责,既然“庶人谤”和“大夫规诲”、“士传言”并列,显然不是造谣诽谤。

2.赂:

今义指贿赂,是用财物来行请托,以达到不正当目的,是个贬词。上古汉语“赂”也指赠送别人礼物,但属于礼尚往来,没有贬义。《勾践栖会稽》:“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赂”指以赠送礼物来话欢迎吴王的到来。今天贿赂义上古用“赇”来表示。《汉书·刑法志》:“吏坐受赇枉法。”是说污吏因受贿而枉法不公。后来由正常的赠送礼物变成贿赂,由中性变成贬义。

3.祥:

上古汉语“祥”泛指吉凶的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今义指吉兆,表示福善,是褒义词。《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由表示吉凶到表示吉兆,由中性变为褒义。

二、从词义变化的幅度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词义古今演变之后,古今义之间有的拉大了距离,词义变化显著:有的变化细微,不仔细分辨很难觉察。

(一)、古今词义变化显著

1、去

上古汉语的“去”主要指离开,现在则指到某地去,方向恰好相反。如《诗经·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这句话,不是说孟轲去到齐国,而是指孟子离开齐国。今成语“何去何从”是指背离什么,趋向什么,还保留古义。

2、渐

古义指浸泡,不表示逐渐。《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渐之滫,是指浸在臭泔水里,不是渐渐到泔水里。

3、行李

今义指铺盖,指物而不指人;古义指外交使节,指人而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行李”是指秦的外交使节,不指铺盖。

(二)古今词义变化细微

1、劝:

今义指规劝、劝解、古义指劝勉、鼓励。《秦晋鞍之战》“赦之,以劝事君者。”劝事君者,不是劝止侍奉君主的人,而是勉励侍奉君主的人。是积极的鼓励,不是消极的规劝。以善言规劝义是很晚才出现的。

2、勤:

今义指勤俭、勤快,与懒惰相对;古义指辛劳、辛苦,与逸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的“勤”和前文的“劳师以袭远”的“劳”互相呼应;《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勤”也是指“劳”,不能释为四体不勤快,这中间差别很细微。直至晚近勤才从辛劳义引申出勤俭、勤快义。

3、访:

今义指探访、访问;古义指咨询。《左传·僖公三十年》“穆公访诸蹇叔”,是秦穆公就偷袭郑国这件事向老臣塞叔征求意见,不是去访问塞叔。

三、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在词的古今义当中,今义都是由古义演变而来的。比较今义与古义,可以发现,今义或在古义的基础上扩大了,或在古义的基础上缩小了,或者古义消失转为新义。

(一)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1、齿:

古义指门齿。《宫之奇谏假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齿指张开嘴唇就露出的门牙;《后汉书·华佗传》“齿牙完坚,”齿指门齿,牙指犬齿。现代牙和齿都可以概括门齿和犬齿了。

2、门:

古代指两扇的门,室内单扇的门叫户,里巷的大门称闾,宫中的小门称闱。《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门指进院墙的大门;《管子·八观》“门户不闭”,门指大门,户指室内的小门。后来不论大门、小门、角门、便门统称为门。于是门成为建筑物中供出入的设备的共名了。

3、河:

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一般的河流用水来表示。《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指黄河。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渭河、漳河、累河、海河等都可称河了。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二)词义缩小:

词义有的从原义过渡到新义后,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也随之收敛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了古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缩小。

1、臭:

本指所有的气味,包括好闻的,难闻的,香气,秽气。《周易·系辞》“同心指言,其臭如兰,”是说心心相印的话语,它的气味就象兰草一样的芬芳,当表示秽气时,臭前面冠以恶字。《礼记·大学》“如恶恶臭:”,是说象厌恶臭味一样。后来词义范围缩小,由反之气味到专指秽气。

2、禽

原是飞禽和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田猎》“禽者何?鸟兽之总名。”《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鸡。”这五禽既包括走兽,也包括飞禽,足见汉以后还是鸟兽兼指。后来禽逐渐专指鸟类。

  1. 子:

原义指儿女,不论男性或女性都称“子”。《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子指儿子;《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是说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客,子指女儿。《诗经·小雅·斯千》“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男子,等于说男孩子,女子等于说女孩子,男和女都是定语,是限定子的性别的。后来子一般指儿子,不再表示女儿了。

(三)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新义和原义之间,彼此没有类书关系,他们是靠现实中的某种关联——修辞上的关联,语法上的关联,某种事实上的关联,甚至某种偶然的关联——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由事物的关联发展出的词义,叫做词义转移。

1、领:

上古汉语指脖子。《左传·昭公七年》“引领北望”,引领即伸长脖子。后来因为脖子和衣领的部位相关,于是把衣服围绕脖子的部位也叫领了。《荀子·劝学》“若挈裘领……”就是提着皮袄的领子,这是部位相关引起的转移。

2、大夫:

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大夫”成为任官者通称。由于太医的官位相当右大夫,宋以后为表尊敬时对一般医生也称为大夫,这是由于修辞原因而造成的词义转移。

3、钱:

隋唐以前,重量单位“两”下是“铢”,二十四铢为一两,计算起来很不方便。唐开元时代铸的开元通宝,十枚恰好是一两,为取十进位,人们就把“两”下的单位称作为“钱”了。钱的意义的这种转移,纯生于一种偶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