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及《荀子》简介
     
荀子传(一) 荀子传(二)

    荀子 (约前 325— 前 236 ) ,姓荀名况,时人尊号为荀卿,汉人避宣帝讳(宣帝名詢),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 ( 今山西省临肠县 ) 人。 他从小勤奋学习儒家经典,尤其善于综合诸子各家的长处。 前 276 年左右, 50 岁的荀子离开赵国,赴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他在稷下先生中 “ 最为老师 ” ,并 “ 三为祭洒 ” ,多次出任稷下学宫的学长。后来被人谗害,来到楚国,春 申 君任命他为兰陵令。春 申 君死后,他被废除兰陵令,晚年家居兰陵,从事著述。

    荀子虽属儒家学派,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但也受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认为鬼神是不存在的。他主张要顺乎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荀子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是他亲手所写,小部分出于门人之手。《荀子》有唐代的杨倞注。现在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采集各家之说很丰富。今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注释简要,便于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