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楷书写得快些,象人连续举足而行,于是便成为行书。所以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的譬喻。行书的产生,大约在东汉末年楷书和今草盛行的时候。 行书既受今草的直接影响,又保存了楷书的笔法。凡是收敛笔势而接近楷书的,称作“行楷”;放开笔势而接近草书的,称作“行草”。行书比楷书写得快,效率高,又较草书易于辨认,集中了楷草的优点,其实用价值不在楷书之下,同样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被广泛应用,所以晋宋以来一直成为手写体的主要形式。
|
隶变 |
|
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
|
隶书 |
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古隶承上启下,是古今文字的一种过渡形体,今隶则是今文字的开端。 |
石鼓文 |
石鼓文也是秦国文字,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石刻,圆顶平底,四面环刻四言诗,歌颂田猎、宫囿的美好,所以又叫“猎碣(jié)”。唐初在天兴县(陕西凤翔县)发现这十个石碣,因其形状象鼓,所以称石鼓文。关于石鼓文的年代,争论颇大,但大致推断它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的作品。 |
籀文 |
籀文是《史籀篇》上的文字。《史籀篇》是周时史官教学童识字用的字书,四字一句,开创了秦汉以来字书的体例。 《说文》在重文里收籀文223字。籀文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通行的文字。 |
小篆 |
|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范化字体,也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当时秦相李斯鉴于六国古文的严重分歧,影响政令的推行,上奏皇帝,提出统一全国的文字。在李斯主持下进行这项改革。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其办法是把秦国使用的篆书,加以整理和简化,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同时废除那些与秦文不相符合的六国异体。 |
|
大篆 |
|
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泛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狭义的大篆是指小篆以前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 |
|
金文 |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周两代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钟是古代的乐器,鼎是古代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
甲骨文 |
|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是公元前1300多年到前1100多年间通行的字体,迄今是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因为这种文字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称作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它还有另外的名称,从文字的用途出发的,称作贞卜文字或甲骨卜辞;从文字的出土地点出发的,称作殷虚文字或殷虚书契;着眼于书写方法的,则又称作契文或契刻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