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二、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 |
与早期注意选择模型相对的就是晚期模型,即认为注意发生在知觉判断之后的反应之前。秉持这一观点的虽无太多杰出人物,但可以Deutsch和Deutsch(1963)为代表。
1.理论内容
(1)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2)输出是按信息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信息才会作出反应,如果有更重要的信息出现就会挤掉原来重要的东西,改变重要性排序,从而作出另外的反应。
(3)这种重要性的安排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指导语等。
2.实验依据:
(1)Hardwick(1969)给被试左右耳同时呈现刺激并要求被试注意双耳,但要对左、右耳听到的靶子词分别作出反应。结果显示被试双耳的反应正确率十分接近,且都达到59%-68%。这说明注意选择既不是单通道的也没有哪个耳朵的信号被衰减,所以过滤器-衰减模型是不准确的。

与Broadben(1959)的实验结果相比,二者在正确率上有无差异?这说明了什么?(点击查看答案)
(2)对于Treisman等人的有利于衰减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反应选择模型也同样能给予很合理的解释:由于实验采取了追随程序,使追随耳的信息显得比非追随耳的信息更加重要、从而能引起反应;而非追随耳的信息则不能,只有其中的重要信息(如自己的名字)可以引起反应。Treisman及其同事为反驳其他理论尤其是反应选择模型而做的两次实验,反而更加深了两个理论并重的现实性。 |
|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既然各有道理,短时期内二者又不可能完全妥协,所以全面分析二者的异同、寻找一条共存或共进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
3.与知觉选择模型的比较
(1)异同点
①相同点:
A.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
B.都认为个体系统加工能量有限
C.都认为注意的选择带有知觉性质
D.都承认有一些影响因素的存在
②不同点:
A.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一个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一个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B.一个认为高级加工能力有限,而另一个认为反应能力有限。
C.一个强调信号的重要性,一个强调内部标准的可变性。 |
(2)有关实证研究中的争论
两种理论之所以没有哪一个能完全占上风,不仅在于它们的理论合理性相当,也在于双方的支持性实验结果南辕北辙、互相抵消。最有意思的是,分别支持两个理论的两个实验竟然和同一个人有关。
① Moray 和O'Brein(1967)在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数字并随机插入字母,被试从追随耳或非追随耳中听到字母后要分别作出按键反应。事后根据被试双耳对字母的反应次数用信号检测论手段分别计算出两耳的辨别力指数d'和判断标准β,结果表明,两耳在β值上没有显著差异,但追随耳的d'值高于非追随耳且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这说明两耳不存在反应重要性判断(判断标准)上的差异,而是非追随耳的信号被衰减(辨别力下降)了。其他人的实验也得到过类似的结果,这些都验证了知觉选择模型的正确,而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信号检测论是信息论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受部分,最早用于通讯工程中,借助于数学的形式描述接受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将掺有噪音的信号辨别出来的过程。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1)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
电子侦察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信息的传输和处理,而信息传输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如电磁波传播过程中无线电信号畸变、设备技术不完善、以及各种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干扰等问题。如何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使噪音背景下的信号分辨率达到最好、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就成为信号检测论的首要解决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人们发现,电子侦察系统检测信号准确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接收信息的性能即电子侦察系统的辨别力发生了变化,而可能是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方式改变了,因此研究者使用了一定的数学手段将辨别力和信息处理方式这两方面区分了开来。
(2)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
人类的感知系统可以比拟为一个电子侦察系统的信号觉察器,当把刺激看作为信号、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和感官信息处理中的随机变化看成为噪音时,各感官对信号的分辨过程就与电子侦察系统对信号的分辨极其相似了。因此,通过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感觉阈限时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到底测得的阈限表明了被试对刺激的感受性或辨别刺激的能力的高低,还是仅仅代表着其判断刺激是否出现和是否有差异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为此,有必要在心理量的测量当中引入信号检测论对于辨别力和信息处理方式加以区分的方法。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1)统计学原理
信号检测问题很象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问题,因此统计决策理论、尤其概率论,就成为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因此,信号检测中往往需要记录四种实验结果。
当个体做出有无信号的判断时,必然会出现下面四种结果:
1)击中:信号(通常伴随着噪音,简称SN)出现时,被试判断为 “有”,记为H或y/SN;
2)虚报:当只有噪音(简称N)时,被试判断“有”信号,记为FA或y/N;
3)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判断“无”,记为M或n/SN;
4)正确拒绝:当无信号只有噪音时,被试判断为“无”,记为CR或n/N。
|
刺激/ 反应 |
有信号 |
无信号 |
有信号 |
P(H) |
P(M) |
无信号 |
P(FA) |
P(CR) |
|
(P代表反应概率)
这四种结果的关系是:P(H)+ P(M)= 1
P(FA)+ P(CR)= 1
这说明虽然有四种结果,但只要知道击中和虚报的条件概率,就可以推知其他。
(2)结果的计算
①辨别力指数d’的计算
辨别力指数d’是测量被试反应敏感性的参数,可用噪音分布的平均数MN与信号加噪音分布的平均数MSN之差除以噪音分布的标准差来表示。由于噪音和信号的分布为两个相等的正态分布,因此平均数与标准差之比就成为了Z分数,代表着两个分布的中点各自到判断标准的距离,即d’=(MSN – MN)/σN =[(MSN–XC)–(MN-XC)/σN = ZSN - ZN 。
这一公式表明:对于同一被试来说,信号强度与噪音强度差距越大,即两个分布重叠部分越小,信号就越容易从噪音中被辨别出来;而对于相同实验条件下的不同被试来说,其辨别力越强,感觉到的信号与噪音分布间的差距也就越大,越能将信号与噪音区分开来。
在实际测量中,ZSN 与ZN可由实验中的击中率和虚报率通过POZ表转换成的Z分数来求得(P即为击中率或虚报率),因此,d’的实际计算公式为d’= Z击中 – Z虚报 。
由于d’去掉了反应标准不同带来的影响,能很好地反应被试感受性的变化,因此优于传统差别阈限对感受性的测量。
②判断标准β的计算
被试在实验中实际的判断标准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一种是似然比值β,即被试的判断标准与噪音和信号分布相交点的纵坐标的比值,记为β= OSN/ON;另一种是判断标准强度C,即被试进行信号与噪音区分的物理强度,记为C=(IS–IN)/d’ (-ZN)+IN 或C=IS-(IS-IN)/d’ZS。
在实际测量中,OSN与ON就是O击中与O虚报,可通过击中与虚报的P值或Z分数在PZO转换表中查得;而IS和IN则是实验中所用信号和噪音的实际强度,ZS 与ZN 就是Z击中与Z虚报。
β>1时意味着判断标准较严,倾向于做“无”信号判断;而β<1时说明判断标准较松,倾向于做“有”信号判断;至于β=1,则说明判断标准倾向适中,漏报率等于虚报率、正确拒绝率等于击中率。
②Moray等人(1970)为进一步证实衰减模型,还应用了皮肤电反射的技术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带有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中,对追随耳中出现的特定字词伴以对被试的电刺激,形成条件性的皮肤电反射。在后面的实验程序中发现,当已成为皮肤电反射的条件信号的字词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尽管该字词未被识别,但仍发现有皮肤电反应存在。这正是信号被衰减因而没有被识别、但仍得到了一定水平加工的有力证据。实验如果在这儿结束,那我们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成功的验证了衰减模型的研究;但问题是又一个研究结果出现了:当与作为皮肤电反射条件信号的字词同音甚至同义的词出现在非追随耳时,也引起了同样的皮肤电反应!这说明尽管条件信号字词及其同义词未被意识到,但它们还是经过了语义分析的高级加工。这是明显的反应选择模型的观点啊!
在理论内容和实证研究上,两个理论很难说谁更强、东风压倒西风,但大多数心理学家仍然倾向于知觉选择模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反应选择模型显得太不经济了——所有输入都得到高级加工后再被遗忘大部分,这也太浪费认知资源了!然而这个观点是不能作为反驳的有力论据的,因为研究表明,很多心理现象和研究结果就是这样不合逻辑、不经济的(如第一章讲加因素法时提到的、后面第五章仍会详细介绍的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提取方式的看法)。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心理学的研究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尔,何况认知心理学更是一门讲究实证的学科。 |
(3)对二者的综合性评价 |
当我们能够脱离开针锋相对的两个理论的各自立场而从更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审视它们的关系和共同局限性时,可能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要么二者的优势被结合成新的更高级的理论,要么二者都被推翻、重新确立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而发生这种变革的关键就是我们能够进行恰当的综合性评价,比如下面对于注意早期选择与晚期选择模型的综合性评价:
①要认识到二者研究的侧重不同,过滤器衰减模型主要侧重集中性注意,而反应选择模型侧重分配性注意。
②它们的研究方法有偏重,知觉选择模型运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而反应选择模型则运用双听技术。
③它们的研究方法均有限,都是听觉实验(没有其他感觉道),都有一些现象解释不了。
Sullivan(1976)在带有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中,给被试的追随耳呈现难度不同的语文材料,让他从非追随耳中察觉所呈现的靶子词。结果发现,当被试追随较容易的材料时,他从非追随耳中觉察到的靶子词多于追随较难材料时。无论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无论从影响项目阈限的因素还是从反应重要性排列上,对这一结果的解释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再比如在本章开头的“别有用心”部分提到的为什么“很多人可以一边炒菜一边和人聊天”,用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甚至过滤器模型都能找到解答,但这几个理论没有一个能恰当地说明为什么“很少人能做到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而如果学习过后面第二单元的内容后,这些现象就可迎刃而解了。
④二者有结合的趋势,并受其它相关结论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详尽分析和准确评价的基础上,将早期选择与晚期选择“捏合”在一起的注意选择的“多部位说”出台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