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知识讲解>>知识点五>>文本学习

知识点五:写意精神的舒展:陈淳与徐渭



中国传统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得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对自然山水有种特殊的亲近感,将其作为一种精神自由和情感的寄托,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就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了中国的画坛。相对于山水画来说,花鸟画的发展相对缓慢许多。所以当经过五代、两宋山水画家的探索创造之后,山水画于元代最终走向成熟的时候,水墨写意花鸟仍在蹒跚前行,直到明代的吴派在江南崛起之后,水墨写意花鸟终于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此后,又有两位大师让花鸟画变得更加充实、成熟,他们就是陈淳和徐渭。

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学画于文征明,在文家门下声望极高。但是他的画风不拘于师法,具有自己的个性,尤其到了中年以后,他的笔墨更加放纵,进一步发展了水墨写意的技法。陈淳擅长水墨花鸟写生,取材多为文人庭院中种植的花木,如葵花、蔷薇、荷花等。

陈淳的花鸟画,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前一代的花鸟画家有着显著的变化。在题材上,他一反传统的奇珍异鸟,奇花怪石,题材多为常见的花木,并借助于题诗,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格理想。在表现上,不重浓妆艳饰,尚简率的笔墨,在技巧上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的功能,使笔墨水分在形象的塑造中产生微妙的变化。作品有《松菊图》、《牡丹图》《设色花卉》等,湿墨淡彩、笔墨简练、豪放潇洒。陈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很大,明中叶以后,写意花鸟之风盛行。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佯狂的艺术家,但是如果真的要找一个像梵高那样的画家,生时寂寞,死后却受到顶礼膜拜的人就当属徐渭了。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尤其在绘画领域对后世四百多年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徐渭本出身于绍兴城内的名门望族,但是在徐渭出生后的百日,他的父亲病逝,从此家道中衰,尤其在徐渭14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又病故,从此他的生活就没有了着落。不过徐渭天资聪颖,在20岁时,他考取秀才,然后接连8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屡试不中不是因为他文笔拙劣,而是因为他不肯稍稍改变文风,压抑个性,去迁就考官,顺应流俗,最终终身不得志于仕途。他在青年时代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并且被浙、闽总督胡宗宪看中,成为其幕僚军师,并对当事的军事、政治等多有策划,还参加了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但是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为此徐渭深受刺激,并一度发狂,最终精神失常,多次自残企图自杀。有一次发狂,竟杀死了继妻张氏,徐渭也因此入狱七年。出狱后徐渭已经53岁了,他的精神逐渐恢复正常。此时他才真正地抛开了仕途,致力于诗文画之中,晚年靠写字卖画为生,穷困潦倒,但是他的绘画在这个时期也终于达到了高峰,臻于大成,明万历二十一年,这位具有非凡才能的艺术家在贫困交加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坎坷的遭遇使徐渭愤世嫉俗,常用犀利的文笔抨击黑暗腐败的现实社会,他的文艺思想是主张“本色”,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实矛盾。徐渭的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擅长水墨大写意花卉,充分发挥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水墨淋漓,比一般的水墨写意画更豪放,故称其为大写意。他的画作和诗跋结合在一起,用作品来抒发胸中的愤懑,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磊磊不平之气”。作品《墨葡萄图轴》,用墨干湿并重,笔墨酣畅,不求形似,而重韵味,无人采摘的野葡萄隐现于如点点泪痕的墨叶中,画幅上方题诗云“半生落魄已在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怀才不遇、一生潦倒的境遇以及由此引发的愤懑之情。此外徐渭笔下的竹子也是“竹根盘结出土外”,徐渭不只是画竹,更是在画人,是在抒发他自己胸中的块垒。同样,他笔下的牡丹、荷花、梅花等等也都是有深刻寓意的,就如他的诗中所写的一样“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栽。”

 

徐渭的绘画在笔墨技巧上也具有不同于前人的特点,他用类似草书的笔法来描绘花卉,墨色也是变化多端、畅快淋漓的。传世作品有《杂花图卷》、《牡丹焦石图》等。总体而言,徐渭的绘画特点是不拘泥枝节,笔墨大胆泼辣、畅快淋漓,题跋多为草书,一气呵成,气势雄厚。 

徐渭的绘画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创立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对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以及现代画家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