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知识讲解>>知识点四>>文本学习

知识点四: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山水画中的“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画分南北二宗说,涉及到中国绘画流派发展的准则,也涉及到文人画的估价。在绘画史上,它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那么提出这个重大问题的人是谁呢?对此美术界有多种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董其昌提出的。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但是他在仕途上是春风得意的,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在艺坛上的领袖身份与他的高级官僚身份是不可分割的。董其昌是明末期间的一位绘画大家,也是一位重要的理论家,他提出的绘画理论,尤其是南北宗论,对明末清初的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董其昌在《画旨》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至马(远)、夏(珪)辈。南宗则王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同)、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董其昌以禅宗的南北分宗譬喻山水画的流派分野,将唐代至明代的山水画发展按照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了文人画与院体画两派。文人画体系类似禅宗之南宗,犹如六祖慧能的顿悟;院体画似禅宗的北宗,注重功力,犹如神秀的渐修。王维为南宗之祖,李思训为北宗之祖。历史上禅宗的北宗在与南宗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逐渐势微,在董其昌看来,山水画南北宗发展的过程也是如此。董其昌是主张“以画为乐”、“以画为寄”的文人,因此他在绘画上就更加强调文人的修养而贬低职业画家的造型功底,强调笔墨的情趣。所以董其昌提倡南宗的文人画,贬低北宗的院体画。

南北宗论的产生受到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浙派与吴派的山水画到了董其昌生活的年代已经是烂熟的时期,要想建立新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批评标准,就需要把近千年的山水画加以分类总结。那么作为文人画家的董其昌,自然要站在自身的立场上,以文人画家的美学观念来评价画史,借以抬高文人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画派,所以南北宗论是具有片面性的。其次,山水画从唐代发展到明代,其风格几经演变,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种流派来归纳,难免会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最后,由于董其昌的“崇南贬北”的思想,加深了画家之间的门户之见,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给画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过,南北宗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人画话语和价值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的主导地位,他总结和概括出唐宋以来文人画的很多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为今天树立了一座正统的文人画派的里程碑。”所以,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