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

2.孔子

3.平民

4.蔡元培

5.陶行知

6.《教育史ABC》

7.朱熹

8.法家


二、名词解释

1.“五育并举”

答案:“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提出的教育主张。具体包括五个部分:(1)军国民教育,包括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2)实利主义教育就是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在五育中以公民道德为中坚;(4)世界观教育,蔡元培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5)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美感教育可以陶冶性情,消除人我之见,使人超越利益关系。

2.“六艺”

答案:孔子教学的六个主要科目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之为“六艺。具体内容为:

礼: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

乐:有关音乐的知识和技能;

射:射箭,属于军事武功;

御:驾车,也是军事武功;

书:刻字,即写字;

数:关于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的知识。

3.《大学》

答案:《大学》是《礼记》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基本可以认定它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但也有苟况学派的影响。《大学》通篇都旨在阐明“大学之道”,即大学教育的宗旨和步骤,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文章的一开始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作为大学教育的“三纲领”。为了实现这三个纲领,《大学》提出要经过八个步骤,即通常所说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军事学堂

答案:军事学堂,主要学习西方练兵制器等有关军事的各种知识,用来培养水军、陆军等方面的军事人才。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与西方的一次次交涉和冲突中都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并以失败而告终,洋务派深刻认识到坚船利炮和“养兵练兵之法”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因此才发起“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办军事学校,当时主要的军事学堂有:1866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1881年设立的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设立的天津北洋武备学堂,1887年设立的广州水师学堂,1890年设立的江南水师学堂等。福州船政学堂是我国最早的海军学校,而天津武备学堂则是我国第一所陆军学校。

5.“中体西用”

答案:“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省称,“中学”,又称“旧学”、“内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指曾长期被认作中国文化核心的儒家伦理纲常名教;“西学”,又称“新学”、“外学”,泛指西方文化,其具体内涵随着中西接触的加深和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不断更新、发展和丰富。“中体西用”不仅是晚清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宗旨,也为晚清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为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但“中体西用”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


三、简答题

1.简述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与价值。

答案:墨家主张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和道德教育;科技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的教育。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是历史一大创造。尤其是墨家有关科技教育的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其中很多内容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简述王充关于教育的主要观点。

答案:(1)论教育作用: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2)论教育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3)论教育内容:“博通百家”。儒家经典成为官学中规定的教科书。王充认为,不仅儒家学术有益于政治,诸子百家的学说同样是“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同样需要学习。人的知识越广博,思考得越深入,他的观察能力就越敏锐,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就越高强。王充不仅要求人们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且也要从现实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的知识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4)论学习:①学知与闻见。“如无见闻,则无所状。”②思考与求是。“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一方面王充重视实证,另一方面,也是在打破圣人崇拜心理后以避免个人主观偏见的良方。③问难与距师。王充对当时儒者“好信师而是古”的盲从、迷信学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强调治学一定要有“问难”精神。“凡学之道,距师为难。”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3.简述夏代和商代教育的特点。

答案:夏代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已经有了“庠”、“序”、“校”等学校机构,学校教育对象为奴隶主阶级贵胄子弟,当时学校主要任务为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商代的教育特点为:除了继承了夏代的学校机构之外,瞽宗是商代特有的学校,商代学校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因此商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和书数教育。如果说夏代教育“以射造士”,商代教育则是“以乐造士”。

4.简述元代书院的官学化及其原因。

答案:元代书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书院数量很多。元代书院在快速发展中,其性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书院的官学化。在唐宋时期,书院是民间团体和私人所办的私学性质的教育机构,是私学在新形势下新发展。即使在宋代书院接受了官方的赐书和学田等方面的支持,但私学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在辽、金、元时期,政权对书院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和控制,并最终导致书院的官学化。

书院官学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南宋灭亡以后,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剧,汉族知识分子不愿做元朝的官,不肯到元朝所设立的学校去讲学,甚至不愿自己的弟子到元朝的学校去学习,一些南宋遗臣和知识分子乃隐居自办书院。针对这种情况,元朝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尊孔崇儒,安抚儒家知识分子,设立儒学教育的学校,吸收汉人知识分子。一方面,为缓和民族矛盾,元朝统治者对现有的书院不是采取取缔的方法,而是因势利导,对汉人知识分子自办的书院予以认可,并积极倡导不愿出仕的汉族知识分子汉人知识分子自办的书院予以认可,并积极倡导不愿出仕的汉族知识分子创办书院,进行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

5.简述维新派在对新学校制度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答案:(1)设立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数下谕旨,再三督促,并严词警告,若再拖延,即严惩不贷。于是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迅速议奏。该奏议由梁启超仿照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并参酌本国情形,拟定了《京师大学堂章程》。《章程》共8章52条,内容包括总纲、学生功课、学生人学、学成出身、聘用教习、设官、经费等。学堂以“培植非常之才,以备它日特达之用”为教育目标,在“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的宗旨下,教学内容是“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光绪帝批准了该《章程》,并委任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并未开学,仅作了规划、选址、聘教习等筹办工作。但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仍得以保留,与铁路矿务局一起成为硕果仅存的两项维新成果。

(2)兴办三级学堂和专门学校

康有为在变法中曾上《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建议改直省书院为中学堂,乡邑淫祠为小学堂。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奏议,下令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并以省会之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改为小学堂。这就建立起一个三级学堂的系统,初步搭起了中国近代学制的框架。光绪帝还诏令地方自行捐办的义学、社学等,也一律中西兼习。民间祠庙也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光绪帝期望由此而广开兴学之风,实现“人无不学,学无不实”。此外,又筹建各类专门学堂,如铁路、矿务、农务、茶务、蚕桑、医学等学堂,意在培养实业人才,以振兴实业。

(3)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

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考试,“自下科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者,一律改试策论。”6月30日光绪帝又颁令:“乡会试既改试策论,经济岁科,亦不外此,自应并为一科考试,以免纷歧。至生童岁科试,著各省学政,奉到此次谕旨,即行一律改为策论,毋庸候至下届更改。”7月19日,光绪帝批准了礼部拟定的《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疏》,下诏“著照所议,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虽然在变法失败后,清政府仍然恢复了八股制度,罢经济特科,但是这次冲击无疑对于科举的最终废止发挥了作用。


四、论述题

1.评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思想。

答案: (1)含义

《论语·子张》记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虽然出自子夏之口,但比较准确的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子夏说:“为官从政已尽职尽责,且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即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取之于社会,再服务于社会,即要出仕为官。”

(2)积极意义

①“学而忧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虽然也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官吏,但是已与西周以前对必然做官的贵族子弟进行为官的预备训练不同,孔门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士人,只有学有所长才可能被选拔为官。

②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③“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3)消极影响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作为世袭制的对立面被继承下来,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唐宋后的科举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副作用,即把求学当作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求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做官,形成了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

2.试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答案:(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这一论题本身又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的意义,“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的;其次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会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第三,教育可以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即是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陶行知还说过:“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生活即教育”要求重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二者的不可分离,表现出对八股传统教育的批判精神。

(2)“社会即学校”

主张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以社会为学校”,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范围:“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同时“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主张走出校门,接触生活和社会,在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向群众学习。他曾经在诗中提到:“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课堂”,对这种青天为顶、大地为席的社会教育进行了讴歌。

(3)“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主张教和学都应该围绕生活实践这一中心而进行,认为劳力和劳心的结合才能获得“一切发明”。这一观点是建立在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