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二章>>学习内容>>你问我答
回答:
杜威在教育目的论上,传统研究一般都认为他是持一种教育无目的论。但在杜威的思想中,由于表述地方和场合的不同,所以,他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也有所差异。杜威关于教育目的可总结为两种情况:一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生长;一是他认为教育同样具有外在的社会的目的。
一方面,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生长实质上是一种教育无目的论。但杜威在这里把目的与过程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否定了哲学上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杜威的生长是为了进一步的生长,是从儿童发展的过程这一角度规定教育的目的的,其意义似乎是同语反复,令人感到茫然,他没能反映出教育目的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趋向,不能揭示出教育目的应揭示出的东西,不能给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的。
另一方面,杜威从他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出发,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应定位在如何促进民主社会的建立之上。他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教育应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由此出发,杜威指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造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与工具;他甚至把教育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他认为,若无教育,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上有所发展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同时也应是民主的。
回答:
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杜威对什么是教育作出了他的回答,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观点。
1.教育即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将教育等同于生活,而是关注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儿童个人生活的关系。杜威所理解的理想的学校生活实质是一种既适应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需要的学校;又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学校;是把教育的内在的培养人的目的和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学校生活。
2.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命题的提出,是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和放任儿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杜威所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即生长也体现出一定的民主意义,杜威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便含有丰富的意义。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首先,杜威认为,经验不是一种通过感官获得的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的改变,经验自身含有结合组织的原理,而无须一个外在的理性来提供这种原理;其次,杜威主张儿童通过经验的学习就不再是仅仅经验的学习,而是包含了知识和其他各种内容的学习;再次,杜威强调人在经验过程中的积极性。他认为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但是机体受环境的塑造,而且机体本身对环境也在进行着主动的改造。
回答:
在道德教育的途径方面,杜威认为,教育的道德性和社会性是相通的,道德教育应在社会性的情景中进行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由此出发,杜威要求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都应渗透社会精神。他进一步地把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称为学校道德之三位一体。在道德教育的理论方面,杜威将其分成社会的和心理的两方面。
他认为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景、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这即是道德教育的社会性的一面。这实际上是杜威主张用社会的道德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教育是改造社会工具的理论在道德教育上的具体应用。
在心理方面,他是指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的冲动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也必须立足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回答:
杜威的课程思想是建立在他对传统课程观的批判基础之上的。
1.对传统课程的批判
杜威认为传统的课程和教材存在种种弊端:首先,传统课程仅仅代表成人的标准,因而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与儿童的经验和实际都有脱节;其次,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和理智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有利于学术的研究,但却忽视了儿童在行动方面的教育,使儿童的动手能力受到削弱和影响;第三,传统课程和教材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相脱节,仅仅变成儿童记忆的材料,导致课程的意义丧失;第四,传统课程把儿童世界存在的统一的经验分割开来,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了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第五,传统的课程由于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离,使课程缺乏一种社会的关怀和一种社会精神。
2.从做中学的课程理论
从其经验论出发,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和经验性的课程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的课程。他认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回答:
进步主义运动是当时美国社会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之后掀起的一种运动。在杜威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总体上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影响到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一是精神文化发展与物质财富之间增长的不同步问题。这一时期,尽管美国在物质财富方面跃居世界第一位,但他们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并未随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有大的改变,相反,却带来了精神的衰落。这同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此,在美国社会出现了进步主义运动。该运动兴起的目的就是为解决美国社会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在于推动美国社会随物质财富增长的社会全面的进步和发展,重建被工业文明所摧毁和破坏的社会价值体系。
进步主义运动的实质是一场社会的文化重建运动。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在如此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同样受到了很深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充满着对传统和对社会的毫无保留的批判。尤其对传统教育,其批判的力度更甚。同时,这也造就了杜威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使他的教育理论更多地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回答:
杜威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立足于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力图解决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道德教育学说。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与社会是相得益彰的;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同样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正是从此目的出发,杜威构建起了自己的道德教育体系。
杜威对旧的个人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把旧个人主义称作倔强的个人主义,指出这种个人主义重视个人的倔强性、独立性、独创性和毅力等。关于新个人主义,杜威认为,新个人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无情的竞争,而且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
因此,杜威提出要改变传统的弊端,在理智领域应大力提倡个人主义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理智生活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