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A 3. C 4. D 5.A 6. A 7.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 ABCD 3. AC 4. BCD 5.BD 6.ABCD 7.ABCDE


三、判断题

1.对 2. 错 3. 错 4. 对 5.对 6.错 7.对 8.错 9.对 10.对


四、简答题

1.简述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答案:进步主义运动是当时美国社会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之后掀起的一种运动。在杜威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总体上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影响到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一是精神文化发展与物质财富之间增长的不同步问题。这一时期,尽管美国在物质财富方面跃居世界第一位,但他们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并未随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有大的改变,相反,却带来了精神的衰落。这同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此,在美国社会出现了进步主义运动。该运动兴起的目的就是为解决美国社会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在于推动美国社会随物质财富增长的社会全面的进步和发展,重建被工业文明所摧毁和破坏的社会价值体系。进步主义运动的实质是一场社会的文化重建运动。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在如此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同样受到了很深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充满着对传统和对社会的毫无保留的批判。尤其对传统教育,其批判的力度更甚。同时,这也造就了杜威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使他的教育理论更多地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并且走向了极端,以社会的需要来代替教育对人本身的诉求和作用。

2.简述杜威的教育与生活观。

答案:在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方面,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由此出发,杜威提出了理想学校生活的两个标准: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切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沟通,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总结起来看,杜威所理解的理想的学校生活实质是一种既适应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需要的学校;又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学校;是把教育的内在的培养人的目的和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学校生活。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但在实际中,这种既顾及教育的本体目的,有考虑到教育的社会目的的教育是很难实施和操作的。这也是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和隔阂。

从学校生活应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观点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社会和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主张教育即社会和学校即社会并不是把教育和学校与社会混为一谈,而是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雏形的社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杜威提出应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弊端,引入社会生活的课程,使学生在学校中就能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和气息。杜威指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由此,活动课程成为杜威理想学校中的主要课程内容。这样,杜威就通过活动课程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

3. 简述杜威思维五步法的内容。

答案: 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景,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第二,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第三,他要占有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去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个观念意义明确。

在这五种方法的顺序上,杜威认为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方法程序,而应灵活地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传统教育中机械的教学弊端。

总结杜威的五种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情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运用假设解决问题、验证假设等五个问题的解决阶段。

4.简述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观。

答案: 教育即生长命题的提出,是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和放任儿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杜威所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他十分强调interaction这个词。这实际上是把一些教育中原本被动的因素变成了主动的因素。使教育更具有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性。杜威提倡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尊重,但杜威在尊重儿童的同时,反对放纵儿童,他明确地指出:“如果你放任这种兴趣,让儿童漫无目的地去做,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并不是出于偶然。”由此,也可看出杜威实质上还是强调教育者对儿童发展进行引导的,教师的作用在此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言,杜威是一个彻底和完全的儿童中心论者,是完全放弃和忽视教师与教育者的作用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杜威一直否定自己是“进步教育之父”。

教育即生长也体现出一定的民主意义。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便含有丰富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使儿童得以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由此,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和充分发展而存在的。这也与杜威所主张的个人主义是相一致的。


五、论述题

1.试论思维方法的社会价值。

答案:

思维是杜威十分注视和强调的一个概念,他也十分重视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因此,他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不以为然,认为应加强学生主动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思维的重视。

杜威所谓的反省思维,是指对某个经验情景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景,把困难解决,把疑虑排除,把问题真正解答。因此,反省思维的方法是一种解决经验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一种使人明智地经验与行动的方法。他的思维方法的社会价值主要可以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成为革除社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这种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使人具有智慧,使人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能保持理性的批判,从而达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目的。

其次,杜威认为,思维方法还与民主主义相联系。他认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适用于对自然的探索,也适用于社会领域,人民可以运用它来解决社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人民反对因循守旧,反对任何外在的权威,强调创造和验证,杜威认为这是与民主主义的精神是相通的。

2.试论杜威“从做中学”的课程理论。

答案:

从经验论出发,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和经验性的课程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的课程。他认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杜威强调活动或经验的学习并不是否认知识的学习,也不是否认间接经验在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曾明确地指出:“旧教育强迫儿童接受成人知识、方法和行为的规则,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成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成年人的经验就没有知道的价值,只要极端的非此即彼的哲学才会导出这种主张。”由此表明杜威是反对知识采取放弃态度的。他认为知识和间接经验是儿童进行活动学习的一种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儿童的教育才会取得成功。同时,杜威也意识到了直接经验的弊端和缺点。他指出,必须要用别人的经验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直接经验范围也比较狭窄,如果人类老停留在直接经验的水平上的话,那么人类将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只能停留在野蛮人和原始人的水平之上。这也反映出杜威的清醒认识。

3.试论杜威“教材心理学化”观点。

答案:

所谓的教材心理学化,就是把教材或不同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经验,把系统的知识恢复到它们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把教材所体现出的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那么这一工作应由谁来完成呢?杜威认为应有教师来加以完成。并且,杜威进一步指出,仅仅是将教材进行经验的分解还不够,还应该将经验到的那些东西累进地发展为更充实、更丰富也是更有组织的形式,即逐渐地接近于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那种教材形式。这实际上是强调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强调教材的可分解性。

在具体的教材编订方面,杜威主张从直接经验出发,在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来编制教材。但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组织成系统的知识。对此,杜威也坦承“要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彻底地解决。”这也反映出杜威思想中理想的一面。所以,对杜威的思想,应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加以评判。而不能盲从和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