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一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与盛行,为20世纪前半期的世界教育带来了新的气息,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人类的教育理论。在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逐步成为世界主流教育思潮的同时,人们也开始逐步对这些新的教育思潮进行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进步主义教育和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开始出现脱节,由此也迫使许多教育思想家开始反思进步教育和新教育的不足与缺陷。正是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些有别于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新的教育思潮和流派。在这些新的教育思潮中,大多数思潮是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批判与修正,也有少数教育思潮是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进一步的延伸与完善。总的来看,这些新的教育思潮反映了新的时代对教育思想的新的需求。具体而言,在这一时期主要出现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潮、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永恒主义教育思潮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潮等四类。
改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于美国兴起,并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真正形成独立思潮的教育思想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家康茨和布拉梅尔德。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改造主义也以其为实用主义教育的分支而著称。
改造主义兴起的标志是1934年美国教育家康茨和拉格等人组建“拓荒思想家”的教育团体并创办《社会拓荒者》的教育刊物。该团体强调以实用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并对实用主义进行相应的修正,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正是由于他们对教育在社会改造中作用的强调,因而这种思想就被称为“改造主义”。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对康茨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完善,最终真正使改造主义成为一个独立形态的教育思潮。
总体上,改造主义主张应根据现代科学知识重新解释西方文明的价值观点,并对过去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最终通过学校教育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从而为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开辟道路。具体而言,改造主义的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在于“改造社会”
改造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类正处于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为走出这种危机,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由此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进行社会改造。在改造社会的具体途径上,改造主义教育家提出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为人类设计并实现理想社会图景达到社会改造之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教育建立“世界民主制度”,实现全世界范围的和谐和人类秩序的形成。这也可以发挥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
2.教育重在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改造主义教育家认为,所谓“社会一致”,就是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即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不仅在口头上达成一致,而且在行动上也要达成一致。改造主义教育家将“社会一致”精神的培养看成是理想社会实现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他们主张学校教育应运用民主的方法、通过相互协作,来达到大多数人都能同意的“社会一致”,这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
3.主张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基于社会改造的目标定位,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首先应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与理想社会的目标相统一,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其次,他们强调学校课程应以人文课程为主,在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进行选择和编排。同时改造主义教育家还十分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第三,改造主义教育家在教学上,还主张应该使用适合学生年龄和环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4.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改造主义反对灌输式的教育和学习,强调教师应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以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使学生能坚信改造主义的信念,最终形成“社会一致”的精神。
由于改造主义强调教育对社会的改造,因此,改造主义在本质上与实用主义教育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内容方面,改造主义避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弊端,对实用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和完善,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使得改造主义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当然,改造主义对教育在社会改造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夸大之嫌,这也影响了改造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力。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建立在对进步主义教育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该思潮兴起的标志是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要素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巴格莱、贝斯特、康南特和里科弗等。其中后三者均为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教育改革的主导性人物。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类文化存在共同性要素,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这些共同要素进行传递。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具体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思想观点。
1.学校教育应以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为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在人类文化中存在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越时空的要素,这些要素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尽可能地传递这些共同要素。对此,巴格莱曾指出: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门特殊学科的教学计划应当成为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这成为要素主义之所以得名的重要由来。
要素主义的思想对美国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直接影响,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改革提出的“新三艺”(指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的学科设计,就是这种思想影响的结果。
2.主张教学过程是一个智慧训练的过程
要素主义认为,蕴藏在儿童身上的智力和道德力量的资源不应该被浪费,相反,这些资源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利益所在。为此,要素主义教育家们主张提高学校的智力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最终发展人的理性能力、提升人的智力水平。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要素主义教育家主张应将那些对学生心智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放在优先且重要地位加以对待,同时,学习教育也应注重“天才”的发掘与培养,他们认为学校重要的社会责任就在于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他们对进步主义教育过分注重职业训练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3.强调学生学习的努力和专心
针对进步主义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由与兴趣,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为此,他们提出对学生的学习应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以促使学生刻苦学习和专心学习。在必要时候,还应强迫学生学习。要素主义主张教育不能把自由当成学习的手段,而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进步主义所强调的以自由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修正。
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居于核心地位
针对进步主义所强调的儿童中心,要素主义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居于核心的地位。教师核心地位的保持除开观念外,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为此,要素主义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应要求。他们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教师必须具有第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科目的逻辑体系;(2)教师要能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3)教师要具有把知识、事实和理论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懂得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4)教师还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自己的学生具有充满爱。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对美国教育在二战后的改革产生了重大且深远影响。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也是建立在对进步主义批判基础之上的。其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阿德勒和法国思想家阿兰以及英国的利文斯通等人。永恒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人类文化中存在永恒性的东西,因此,教育应充分继承和挖掘这些永恒性的文化,以为当今的人类社会提供借鉴与启示。为此,永恒主义主张学习经典名著,强调通识教育。也正因如此,永恒主义也被一些人批评为具有复古倾向的教育思潮。永恒主义教育思潮主要坚持如下基本观点。
1.主张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从宇宙存在永恒法则出发,认为人性中也存在永恒性的因素。他们认为人性中的理性就是这种永恒性的存在。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都具有理性,为此,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对理性的光大与张扬。这一理性是不随时间、不随地点而改变的。因此,教育的本质也应是永恒的、不变的。
2.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应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永恒主义认为既然理性是人性中的永恒要素,那么教育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引出理性,关注人之为人的因素,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等。事实上,这种教育思想的实质是主张一种永恒的人性教育。赫钦斯指出,如果教育是被正确理解的话,那么,教育就是理性的培养。理性的培养对一切社会里的一切人都是适用的。这一观点很好地说明了教育的永恒性问题。
3.古典学科应成为学习课程的核心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要引出永恒的理性要素,就必须借助于永恒的学科。所谓永恒的学科,就是指历代伟大思想家的经典著作,尤其是经历了许多世纪的经典名著,更是可以被看成是永恒性的学科。这些永恒的学科之所以能成为永恒教育的主要载体,永恒主义教育家们认为,是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些学科中抽绎出人性的共同要素,这些学科可以使人与人联系起来。为此,永恒主义教育家们主张大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名著,以从中汲取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东西。在实践中,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推行道路古典名著计划,他和阿德勒一起开始选编并出版了西方名著。通过这些实践,真正推动永恒主义教育的实施。
4.强调教师教学的核心地位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儿童的学习应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实现,尤其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可以激发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特别是在学习经典名著时,更需要教师的指点。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讨论,才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名著的内容,并以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为榜样,模仿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提高理性能力的目的。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基础上对古典和人文的一种回归。但这种思潮对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注不够,导致二者的脱节。这也成为永恒主义教育思潮最大的弊端和不足所在。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潮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神学家马利坦。新托马斯主义实质是经院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复活,具体而言,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的现代复活。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以经院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崇奉基督教,主张把教会权力提高到世俗社会之上。为此,他们强调宗教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主张通过回归古典来实现新的教育定位和目标。他们的教育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育以宗教为基础
新托马斯主义在理性与宗教的关系上充分继承了阿奎那的思想,他们一方面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另一方面又强调理性应服从于宗教、理性应从属于神性。以此思想为基础,新托马斯教育家认为,教育就应该以宗教为基础,神性是教育的最高准绳和原则。如果教育排除了宗教,那么教育就违背了这种原则,教育就会出现危机。
2.教育应以培养基督徒和真正的公民为主要目的
新托马斯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虔信上帝、热爱上帝和服从上帝的基督信徒,其次才是培养真正的公民。他们认为这二者并不存在冲突和矛盾,而应该是相互一致的。因为一个真正的天主教徒,由于其天主教原则,可以使他成为更好的公民。新托马斯主义实际上是认为基督徒的培养是良好公民培养的重要基础,可以推动和促进公民的培养。
3.宗教教育应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认为,为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再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宗教信仰,学校的一切课程都应该贯穿宗教教育,每一级学校的教学和学校运行以及每一部门的教师、大纲和教材等,都需以宗教的精神加以约束和改造。学校也必须开设神学课程。通过将宗教精神与信仰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才能真正避免人类的文化危机和文明危机。
4.教育属于教会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是特别从属于教会的,教育的使命主要是属于教会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会具有上帝所赐予而其他机构所没有的权力。
教会应监督所有的教育,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以宗教的精神和准则作为教育的重要依据,以此培养学生和子女虔诚的宗教信仰。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潮主要是宗教领域对现代教育的思考,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人类在20世纪上半期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冲突。但不可否认,新托马斯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也决定了这种教育思潮其生命力的有限。如果从宗教自身的角度而言,新托马斯主义的兴起,对于基督教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