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文本学习>>知识点六


第十章 近代世界各国的主要教育思想



知识点六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影响,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他们思想的存在,无论我们持何种态度去评价他们的思想,但他们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烙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模式,成为人们的一种希望和精神所在;其次,他们的思想在人类20世纪的历史上,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大阵营,对人类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第三,他们的学说和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在他们之前的人类思想发展的成果,起到了集大成者的作用。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体系的博大和精深,所以,虽然人类一直在试图对其作一个客观和公允的评价,但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非常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对他们的思想仍然存在争议之处的原因。此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说和所用以作为工作宝典的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由于受列宁和苏联的影响较大,因而和学术意义上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还有一定的差别。尽管我们现在仍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一种指导性理论,但事实上,我们已经走上了另一条或许与马克思的初衷相悖逆的发展道路。这一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本身的局限和过多的理想色彩所致,更多的也是由于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的错误了解导致人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主义本身丧失信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现在处于一种衰落的地位。但无论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处境怎样,它毕竟是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并且也很难预料它今后不会再有其他新的时代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思想进行一些学术而非政治上的了解。这也包括对他们教育思想的了解和学习。

马克思和恩格斯借助他们对人类社会的综合考察,从实际出发,科学地论述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教育观。这些教育观成为他们教育思想体系形成的基本元素和基础。他们的教育思想与前人相比,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视角,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他们的思想都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空想社会主义有三大代表人物,即欧文、傅立叶和圣西门。他们不但提出了空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乌托邦,同时也对乌托邦社会的教育提出了他们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一方面是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提供了蓝图或参考;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进行继承和批判的结果,当然,其中也必然包含有他们自己对教育实际的考察和思考。这种继承和批判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的。

1.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继承与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无论是欧文、傅立叶还是圣西门都对资本主义的教育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教育违反儿童本性,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际,严重压抑儿童的需求和个性。同时他们还对当时十分盛行的宗教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等。对于他们对资本主义教育的这种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表示了首肯和赞成。恩格斯曾指出:“在傅立叶的著作中,几乎每一页都放射出对备受称颂的文明造成的贫困所作的讽刺和批判的火花。”他们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批判对启发和觉醒工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批判主要是从人性论出发所做的批判,只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教育中的各种弊,只是由于它不符合人性或者所谓的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批判有其局限性,而主张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应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出发进行批判和理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资本主义教育弊端产生的深层的社会和阶级根源。

2. 关于环境和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吸收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和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唯物主义学说,也对人发展的先天决定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批评的基础上强调人发展的社会制约性,重视教育在人发展的作用。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走向了极端,走上了主张教育万能论的道路。如欧文就公开提出:“人可以经过教育而养成任何一种习惯和情感,或任何一种性格。”这实际上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批评,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将人完全看做是环境的消极产物,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认为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详纽的带有预见性的描述。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了充分的肯定,并且吸收了许多合理和有益的主张。同时,他们也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只从人性和理性角度出发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批评,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理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本性对人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全面发展论述的立场和视野。

4.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主张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中欧文的思想较为丰富。在欧文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优良品德,还将使所有的人都能在利用科学的基础上轮流参加社会的一项或多项工作,从而既可增加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也促进人们自身的多方面发展。马克思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这些思想都对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他们自己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和素材。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进步。从而建立起了他们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二、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他们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能没有教育。教育始终是社会的。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就首先体现为教育与人类生产的关系。对此马克思进行了具体而又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所谓的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因此,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也就必然表现为教育与一定社会关系的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主要是包括同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关系总和基础上的政治等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提出社会生产决定教育。也就是说一定社会的关系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性质以及教育社会职能的实现。但这种制约也并非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制约,同时教育也要为这些关系服务,特别是为维护和发展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从教育受社会关系制约的理论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由于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不同社会其性质也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就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

第四,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可见,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马克思提出教育改革要根据现实情况而定。


三、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具体化和细化。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们认为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不同的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从社会生产力的纵向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首先,社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这样或那样地推动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的改革。其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教育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指教育和训练可以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使劳动力专门化和技术化。

二是指教育和训练可以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把一个从事简单劳动或一般性劳动的劳动力训练成为可从事复杂劳动和专门性劳动的劳动力等。

三是指教育和训练可以使人适应生产技术基础和生产结构的变化的需要,更新职业劳动的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关键性因素。

2.教育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3.学校还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

从教育对社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此指出,教师的劳动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生产性的具备,他们进一步提出教育经费的问题,从他们思想中反映出来的观点来看,他们是主张教育应该收费的。

四、论人的本质和个性的形成

1.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本质的认识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是来自于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本质的观点和思想,一是来自于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的观点和思想。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他们的关于人的本质观。

他们认为:首先,他们反对把人的本质看成单个人所既有的抽象物,强调在其现实上考察人、认识人;其次,强调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曾指出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而自然性是从属与社会性的,是受社会性所制约的。第三,马克思在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指出,人并不是消极的客体,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具有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

2.关于人的个性形成

关于人的个性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人的个性形成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他们认为遗传素质是人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承认人的遗传素质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在承认遗传的基础作用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人的个性的最终形成还必须依赖教育和环境的作用,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但他们反对教育万能论的思想。

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引入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个性养成中来。他们明确地将实践的观点纳入关于人的形成发展理论。他们认为,环境虽然决定人的发展,但环境本身也可以通过革命实践加以改变;教育固然对人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但教育本身也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教育者本人也受教育,因而教育也要在实践中接受改革。总之,人们是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中,能动地结束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而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五、论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对传统教育对人的片面发展进行批判基础上的一种学说。

1.对传统的人的片面发展进行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他们在系统考察了分工与人发展的关系基础上,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发展的人,使他受到限制。”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片面发展归结为分工。他这里所说的分工是指精神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旧式分工。他们认为这种分工不但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发展,同时还渗透到道德和艺术领域。因而使人的片面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片面发展。因此,只要旧的分工形式存在,人的片面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随社会大工业的发展,随旧式分工的消除,最终是要求人要全面发展的。在此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总体趋势。这种趋势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上实现了人的全面解放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2.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从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来看。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另一层意思是从深层次上来看。从更深的层次上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在人全面发展的这两层意思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自由充分的发展,才有全面发展;只有每个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才有一切人的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3.人全面发展的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认为人全面发展的实现不能仅凭良好的愿望,而只能根据现实的社会条件。由此出发,他们提出了如下途径。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从根本上改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阶级划分,全面占有生产力。

其次,还必须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第三,还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施行普遍的全面教育,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德育以及实行教育与真正自由的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认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互为条件的。也就是说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六、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前人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根据对社会生产的历史考察,尤其是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深刻分析建立起他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科学论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的童工现象而提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可以抵制和限制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同时他们还对教育与生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首先,由于大工业生产的本性需要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工人,于是,客观上先是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工人尽可能受到适应劳动职能变更的教育;然后是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

其次,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就为揭示现代生产过程的秘密,并通过科学这一中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提供了基础。

第三,综合技术教育也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

从上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质上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是现代生产、现代科学与现代教育密切联系的反映和要求。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提出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又说:“在合理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智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如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彻底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