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五
福禄倍尔(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幼儿园的最早创立者。由于他在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被后人誉为“幼儿园之父”。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批判地继承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他丰富学前教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的结果。
福禄倍尔在创办“德国普通教养院”的基础上,写出了《人的教育》一书,该书基本上系统体现了他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尤其是集中体现了他对人的认识。此后,他在德国卡伊尔霍开办了一所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将该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是日后“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机构名称的起点所在。他在多年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发明和创造了一套被称为“恩物”的教学用具,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恩物理论和游戏理论。恩物理论和游戏理论也成为福禄倍尔学前教育理论的核心。
福禄倍尔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了教育分期及其任务、学前教育理论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福禄倍尔在《人的教育》中,将人划分成四个发展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而教育则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但福禄倍尔并未就青年期的教育进行深入探讨,他思想的重心主要放在前面三个阶段。
福禄倍尔对人发展阶段的划分与其他教育家有所不同,他并不具体规定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起止,而是根据每一阶段的典型特征作为阶段划分标准。
(一)婴儿期及其任务
福禄倍尔认为婴儿期的典型特征是“吸收”,是婴儿大量吸收外界事物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被他称为“吸收时期”。
从“吸收”特征出发,福禄倍尔提出这一阶段人发展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感官的发展,因此他提出应首先发展人的听觉器官,其次是发展人的视觉器官,然后发展人的感觉器官。对于这些器官的发展,福禄倍尔认为并不需要设定任何的外在目标,只是通过发展婴儿的各种感官,使婴儿最终能够“自动地向外表现内在本质”,也即是使婴儿能够自如地运用各种器官。达到此目标,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幼儿期的开始。
(二)幼儿期及其任务
福禄倍尔认为游戏和说话是儿童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要素,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应主要侧重于语言和游戏方面的教育。这实际上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时期。
福禄倍尔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依靠家庭进行,尤其是母亲在儿童的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三)少年期及其任务
福禄倍尔认为这一时期与婴儿期和幼儿期向外表现内在本质的发展特征不同,少年期主要是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东西的时候,因而这一时期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时期。
少年期的学习,主要是让儿童懂得事物的特殊关系和了解个别事物,以便他们以后能引出事物的内在统一性。因此,这一阶段,知识学习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实例教学和言语教学更是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理论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学》一书中,主要探讨幼儿园工作的意义、任务、方法及课程等,因此,也被称为“幼儿园教育理论”。
(一)幼儿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福禄倍尔在成人传统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传统家庭教育以家庭和母亲作为主要教育力量的做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创设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来弥补传统家庭教育的不足。
他提出必须为3~7岁的儿童建立幼儿园,以协助家庭更好地教育儿童。
基于上述考虑,福禄倍尔认为,以幼儿园为主要载体的学前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儿童家庭生活和教育的延续及扩展。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上,二者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福禄倍尔认为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在于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儿童更好认识人类与自然,发展儿童的智力、体力以及他们相应的技能、技巧,尤其是培养儿童运用知识参与实践的能力。此外,福禄倍尔也认为幼儿园要承担师资训练的任务,以推广幼儿教育的经验。
(二)学前教育方法
福禄倍尔在自动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游戏和社会参与的方法。
1.自动性原则
福禄倍尔认为自动性或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体最为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生长的基本法则,儿童对此也不例外。而自动性或自我活动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法则实施教学。
自动性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自我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和认识人类;
第二,自我活动能体现出儿童的发展程度,激发儿童对新知识的兴趣与关注;
第三,自我活动还有助于鼓励儿童的自信与自尊;
第四,自我活动有助于引导儿童了解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
2.观察法
福禄倍尔从自动性原则出发,指出,教育者应当引导儿童学会用眼睛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引导儿童学会从自己的经验、从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人类的真正生活中去总结,最终形成相应的观念。
3.游戏法
游戏法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一直受到诸多教育家的关注与重视,对此,福禄倍尔也不例外。
福禄倍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是人在这一阶段最为纯洁的精神产物;游戏不等于儿童的外部活动,而更多的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游戏是一切善的根源和整个未来生活的萌芽。
关于游戏的作用,福禄倍尔指出,游戏既可以给儿童以欢乐、自由和满足,也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游戏同时还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关于社会的共同意识和情感,有助于发展社会共同的法则和要求。
正因如此,福禄倍尔要求“每一个村镇都应当具备一个自己的、供儿童世界使用的公共游戏场所。”他认为公共游戏场所对整个社区的生活都将产生出卓越的成效。
福禄倍尔对于游戏教学的重视以及他对游戏教学所作的理论阐述,成为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得到了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高度评价。
4.社会参与法
福禄倍尔从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出发,提出儿童只有通过与他人交往,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人性。如何实现儿童的社会化呢?福禄倍尔提出儿童应该通过参与团体活动来实现“社会参与”,即要求儿童通过参与团队活动,来适应小组生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目标。
在团队活动的设计中,福禄倍尔指出要重视通过活动来复现家庭生活与邻里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将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引入到儿童的团队活动中,这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社会参与”。
(三)学前教育内容
福禄倍尔对学前教育内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他对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上,他在后期的教育实践中,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之上,最终形成了一个符合儿童实际的较为丰富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福禄倍尔认为虽然游戏和活动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但并非所有的活动和游戏都具有教育价值,因此,必须对各种游戏和活动进行相应的选择。他依据感性直观、自我活动和社会参与的标准,最终选择了游戏与歌谣、恩物游戏、手工作业、运动游戏和自然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并最终形成了以活动和游戏为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1.游戏与歌谣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母亲与儿歌》一书中,福禄倍尔在该书中除重点强调了母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外,还选了七首“母亲的歌”,以反映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此外,本书还包括了50首“游戏的歌”。在这些儿歌的呈现方式上,每一首歌都由四个部分组成:(1)指导母亲的格言;(2)儿歌;(3)与这首儿歌的内容相联系的图画;(4)有关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运动方式说明。
2.恩物游戏
恩物是福禄倍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具,包括不同颜色的球类、各种可以拆解的大小不等的立方体、球体和工具。但福禄倍尔认为并非任何一个球体或立方体等都能被看成是恩物,恩物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恩物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作为真正的恩物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使儿童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每种恩物都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面的恩物;三是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即表现整体是由部分组成,部分可以形成有秩序的整体的观念。 福禄倍尔一共制作出了8套恩物。
3.手工作业
手工作业是建立在儿童充分熟悉和掌握了恩物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学前教育活动,手工作业最主要的目标是要求儿童将恩物的知识通过手工活动这一形式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之中。
福禄倍尔也详细介绍了手工作业所需要的材料,大致有三:一是大小和色彩不同的纸和纸板,这种材料可以用来剪或折;二是供绘画、雕塑和编织等工作所需的材料;三是沙、黏土和泥土等。
在手工作业中,教师还必须教会儿童相应的工作技巧。
手工作业虽然建立在恩物教学的基础上,但它于恩物存在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教授顺序上,恩物在先,而手工作业在后;二是恩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吸收或接受,而手工作业在主要在于发表和表现;三是恩物并不改变物体的形态,而手工作业则要改变材料的形状,而创造出新的形状。因此,手工作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4.运动游戏
运动游戏重在强调儿童的身体活动,同时也关注儿童活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福禄倍尔所是设计的运动游戏具体包括圆圈游戏、团体游戏和伴有诗歌的游戏等三种形式,这些游戏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关注,其目的在于使儿童通过游戏理解个体与团体、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同时,福禄倍尔在设计运动游戏时,也注重模仿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以此建立起儿童幼儿园学习与其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运动游戏,福禄倍尔也对游戏场所提出要求,认为应给幼儿园应提供一个便于开展游戏的大房间,以利于在天气不好时开展室内活动。同时在这个大房间外应有一个花园,方便儿童在天气好的情况下进行户外活动。
5.自然研究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旅行、园艺与饲养等。主要目的在予使儿童更好地了解自然、接触自然并亲近自然。同时也可以通过自然研究来满足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四)关于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核心是从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过渡,也即是通常所说的幼小衔接的问题。
福禄倍尔敏锐地关注到了从幼儿园到学校过渡的问题。早在福禄倍尔创办幼儿园之前,他就已经将从幼儿园向学校过渡的问题纳入到自己的关注视野之中,他在《人的教育》一书中,强调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的连续性,这是福禄倍尔关注幼儿园向学校过渡问题的最明显的证明。
福禄倍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之前,必须要有所准备。这是因为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方法存在区别使然:幼儿园主要采取直观教学法,而学校教育则多以抽象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方法的不同,容易使儿童产生适应方面的障碍,进而造成儿童心灵的损害。基于这种认识,幼儿园和学校之间必须要有相应的过渡,以使儿童能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在过渡的途径选择上,福禄倍尔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应在幼儿园与普通学校之间建立一种“中间学校”,这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在具体的做法上,一方面继续采用幼儿园的直观教学方法如游戏、唱歌和图画等,另一方面则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儿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通过中间学校,最大限度地减少从幼儿园到普通学校之间的不适应。
幼儿园向学校过渡问题的提出,表明了福禄倍尔思想的前瞻性和教育规律性,他所提出的解决之道,对于今天更好地解决幼儿园儿童和小学学生衔接的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福禄倍尔对学校教育的论述是建立在他对儿童发展不同时期特点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处于幼儿期的儿童,其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对事物的外部特性进行观察和了解,而到了少年期,其认识的对象则转向了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思考。因此,幼儿期的教育应与少儿期的教育有所区别,后者正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所在。
福禄倍尔关于学校教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学校教育内容的认识方面。
福禄倍尔从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的思想出发,认为在学校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顾及到与家庭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要保持学校教育内容与家庭事务的一致。福禄倍尔认为这会有助于使学校教育更富有生气、教育能更多的面向实际。
学校教育内容选择的另一原则是要照顾到少年期儿童发展的性质和要求,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心灵、外部世界以及联系二者的语言媒介构成了儿童生活的核心。因此,学校教育内容的设置就应从围绕这三方面来进行。
由此出发,福禄倍尔认为学校相应的应设置四方面的课程:一是有关认识心灵的科目,如宗教等;二是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如自然科学等;三是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科目,如语言等。此外,学校还应开设一些能够丰富人内心的学科,如艺术等。福禄倍尔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基本上围绕以上两个原则加以进行,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福禄倍尔提出了16个教学科目的内容体系。在这16个教学科目中,艺术教育、手工训练和身体训练方面的科目深受福禄倍尔的重视。
福禄倍尔极力呼吁人们要重视艺术教育。他认为艺术工作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创造本能的表现形式,因此,人类的学校教育应发扬人类的创造本能,其目的并非要培养专门的艺术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去培养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使儿童得以实现全面发展。
福禄倍尔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手工训练作为学校的正式科目加以提出并进行相应的实践。他认为手工训练既是教育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儿童从中既能学到各方面的丰富知识,又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吸收。手工训练同时也是用实践的方式将知识学习与经验联系在一起。
福禄倍尔从学校训育出发,提出应把身体训练也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目。他认为身体训练应作为训育的基础而存在。同时又指出:“身体同精神一样必须经过真正学校的训练”。身体的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精神活动,对精神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福禄倍尔作为西方近代学期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对于后世学期教育无论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他的幼儿园实践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一直影响着后来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正是在此意义上,他才被后人尊称为“幼儿园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