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理论成为世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受到卢梭思想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受到康德的思想的启发。可以说,裴斯泰洛齐是康德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者。裴斯泰洛齐先后从事过牧师和律师方面的职业,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迫使他转向教育事业,尤其是转向社会底层和平民的教育实践。由此,成就出他一生荣耀的事业。
(一)新庄实验
1768年,裴斯泰洛齐在苏黎世附近的诺依霍夫新庄建立示范农场,力图以此来影响和帮助附近农民获得新的农业技术,改进耕作方法,从而提高产量,改善生活。这一实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新庄实验对裴斯泰洛齐投身于教育事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从此开始,他开始直接投身于教育实验,谋求通过教育革新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愿望。
(二)贫儿之家
1774年,裴斯泰洛齐将新庄示范农场改成“贫儿之家”,收容6~18岁的贫穷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方面,裴斯泰洛齐一方面亲自教他们读、写、算的知识,并施以道德教育,同时让他们学习农耕、纺纱等生产技艺,参加生产劳动,从而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在教育目的上,裴斯泰洛齐企图通过教育将儿童培养为能独立生活的人,又能通过出售儿童的劳动产品来解决“贫儿之家”的部分经费。由于缺乏社会支持,贫儿之家于1780年被迫关闭。
贫儿之家之后,裴斯泰洛齐转向对社会和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发表了《隐士的黄昏》、 《林哈德和葛笃德》和《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等著作,总结了自己早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等,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教育设想,形成了他的社会和教育观的雏形。
(三)斯坦兹孤儿院时期
1799年,裴斯泰洛齐受瑞士政府委托,在斯坦兹组建一所孤儿院。陆续收留了八十多个5~15岁的儿童。在这里裴斯泰洛齐进行了他的第二次教育实验。总的来讲,这次教育实验主要有以下教育理念。首先,是基于对儿童的爱心,力求将孤儿院办成一个充满亲子之爱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机构。其次,他力求对儿童进行心、手和脑的教育,使他们在智力、身体和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这次实验中,裴斯泰洛齐继续探索读、写、算的知识教学和学习工农业技艺以及参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途径,探索教育过程的人性基础。这些教育实验进一步为他的学习教育家庭化、要素教育和教育心理化等重要教育思想打下了实践基础。
1799年,由于战争关系,孤儿院被政府改成医院,这宣告裴斯泰洛齐实验的结束。
(四)布格多夫时期
从1800年开始,进入他布格多夫的实验阶段,开始他的第三次教育实验。裴斯泰洛齐这次实验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初等学校根据人性的发展规律,组织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简化的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和谐发展教育。这一阶段他写成了《葛笃德如何教育他的子女》一书,明确提出和论述了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等新的理论。
(五)伊佛东时期
1805年,裴斯泰洛齐将布格多夫学校搬到伊佛东,建立了伊佛东学校,开始了新的实验。在这里,他更系统地继续开展他的教育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并深入地把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成为当时整个欧洲的经验圣地,吸引了许多欧洲各国的教育人士前往参观、访问和学习。
1825年,伊佛东学院停办。此后,裴斯泰洛齐写出了《天鹅之歌》和《生活命运》,对其一生的教育活动进行了总结。
1827年,裴斯泰洛齐去世。在他的墓碑上铭刻着这样的颂词:新庄贫民的救星,斯坦兹孤儿之父,布格多夫国民学校的创办人,伊佛东的人类教育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目的定位,一方面建立在他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上,他认为教育是帮助人民摆脱社会底层命运,实现富强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另一方面,他的教育目的也来自于他对富裕阶层教育的等级性批判。他认为,所谓的平等的教育权利,不在于富人和穷人、平民和贵族受到相同的教育,而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符合他的本性和社会地位的教育。他的着眼点是,农民的子女需要学习知识和新的耕种方法,手工业者的子女也需要学习文化和工艺技术,因为只有这样,劳动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正是从以上两方面出发,裴斯泰洛齐建立了他的教育目的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发展人的天赋的内在能力,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说:“教育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专门的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能力。”关于这种教育目的定位,包含极其广泛的内涵:首先,在裴斯泰洛齐看来,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第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人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成其为人。”认为人具有动物性、社会性和道德性等三方面的要素,由此出发,提出教育的措施既要适合儿童的特性,又要符合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将人的性质纳入社会的正轨,并促使他们把自己提升到道德状态。第三,教育意味着完整人的发展。第四,一通过教育完美地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民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尊等方面的意识,使人最终成为人格真正独立发展的人。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目的定位实际包含了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目的定位。
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
1800年,裴斯泰洛齐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
1801年,他在《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中更明确提出:他长期寻求一切教学艺术的共同心理根源。即力求探询人的基本心理规律,以此作为教育的基础。
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意义,裴斯泰洛齐指出,将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机制,是建立新式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化呢?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要求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第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由此出发,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在这方面,他认为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他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因此,从这三阶段出发提出直观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
第四,教育心理学化还要求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教育者不仅要让儿童接受教育,还要使他成为教育中的动因。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懂得教育自己。
所谓要素教育,就是裴斯泰洛齐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对要素教育思想的探讨,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基于他认为儿童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发展都有其自然的顺序,这个顺序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从简单到复杂。认为人们只要掌握了简单的要素,就能逐步形成和扩大他们的知识或技能。同时,只有从要素开始的教育过程才是适合自然法则和心理发展规律的。
第二,要素教育论是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受到更加简便有效的教育。是最适合于初次办学和每一位母亲的教学方法。
要素教育论的主旨就在于追求各种才能的均衡。在学科方面,具体的要素思想是:德育的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这构成人类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为基础的素质。智育的基本要素则是数、形和词三种基本因素。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用于实践的教育家,并对于推动和促进这种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具体描述和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概念。他认为既要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实现生活自给,并学到一定生产劳动技能,同时又能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他认为这也是帮助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贫民子弟提高劳动能力、学会谋生本领、改善生活状况的最好途径。
在斯坦兹实验中,裴斯泰洛齐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首先,明确地把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作为实验的内容之一而提出;其次,以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助,但注意二者的结合;第三,明确提出在学习和手工劳动能够结合以前,两者必须打好基础。第四,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也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而作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