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十章 近代世界各国的主要教育思想



知识点二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著作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马克思说:“卢梭不断避免向现存政权作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他的思想激励和催化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卢梭一生经历较为坎坷,这保证了他思想中持久不衰的批判性的一面。

卢梭于1712年出生于瑞士,自小失去母爱。10岁时父亲因债务原因被迫离家出走。卢梭年轻时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他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他的勤苦好学,这也体现出作为一代宗师,其成长的不易和艰辛。他通过自学,在众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广博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思想巨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42年,卢梭30岁时到达巴黎。在这里他创造了思想和学术上的巨大成就。

1749年,卢梭以一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获得第戎学院的征文奖。自此以后,卢梭开始步入思想和学术的殿堂,这次获奖也为他奠定了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该文中,卢梭力陈文明社会的种种罪过,论证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仅未能提高人的品德,反而使社会道德败坏、人性遭到束缚和摧残。不久,卢梭写出新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进一步认为人类在原始时代本是平等和自由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国家开始出现,才导致了财产和政治上的不平等。由此出发,卢梭认为要达到新的平等,就需要人们起来推翻不平等的社会。

这实际上是鼓动人民起义和革命。因此,该文也被看做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先导。

1754年,卢梭重返日内瓦,但在短暂停留后又重新回到巴黎,在巴黎附近的乡村致力于著述,相继出版了《新爱洛伊丝》 、《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等日后享誉世界的著作。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公开提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主张,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经典性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人类社会直到今天仍在奋斗不息的理想,这足以说明卢梭思想的超时代性和合理性。而《爱弥尔》则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正是这本著作成就了卢梭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卓越地位。该书由于宣扬自然神论思想,因此,在出版后,即遭到教会的禁止,卢梭本人也为此招致来自各方面的迫害,使他被迫从1762年开始四处流浪。先后逃亡于瑞士、普鲁士和英国等地。最后在巴黎郊区隐姓埋名,写出《忏悔录》一书。

1770年,卢梭获赦重返巴黎。他于1773年写成《关于波兰政治筹议》一文,阐发了他对理想国家的看法。在该文中,卢梭对教育在建设理想国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他说:“波兰若真做到以教育为重,就将得到新邦所有的活力。”

1778年,卢梭逝世。在他去世11年后,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使其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得到了第一次实践。但这决不是最后一次的实践。卢梭的思想直到现在还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1778年,卢梭逝世。在他去世11年后,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使其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得到了第一次实践。

二、卢梭的人性论思想

人性论是卢梭教育思想赖以建立的思想基础。他的人性论思想包括性善论和感觉论两方面。

1.性善论

性善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以原始社会的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为例进行了相应的说明。他说,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一无所有,虽然愚昧无知,但自由自在,人们十分纯洁、善良和快乐。一切听其自然,顺其天性。但随社会的发展,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后,尤其是暴君专制统治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变坏,从而改变了人性善的天性。因此,他认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社会把人变坏了。为改变这种状况,卢梭提出一是要推翻暴君统治,建立新的理想王国;二是要求教育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

由此,卢梭把人性论与教育联系在一起。

具体来讲,卢梭认为人性善包括自爱心、怜悯心和良心三种成分。自爱心是人天性中最为基本的、最为原始的,涉及自我生存的一种欲念;而怜悯心则是人在自爱心基础上的推己及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关心和爱护,“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与受苦者共鸣的一种道德”,他“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存起着协助作用。”对自爱心和怜悯心的论述,使卢梭把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结合到一起。此外,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人性善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良心的作用不仅在于指导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原因在于良心始终不是遵从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但卢梭认为,由于后天的社会使人类的良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他要求通过教育来挽救人类已经失落了的良心。主张人们远离城市社会,到大自然中去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找回已经失落的良心。这成为卢梭自然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

2.感觉论

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卢梭认为,人的自由意志、理性和良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他说理性使人认识事物,只有意志使人选择事物,而良心则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最终就能获得知识和道德。

在知识的来源上,卢梭与其他启蒙学者一样,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他说,一切知识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感觉是人的知识的原料,感性经验是理性经验的基础。这种思想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感觉方面的训练,认为这是教育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说人性论为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的话,那么感觉论则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设定了准则和前提,由此也表明这两种理论对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这种教育理论具体体现在他于1762年出版的《爱弥尔》一书中。该书曾对世界教育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歌德、康德和席勒等著名思想家都曾对该书和卢梭本人作出过极高的评价。

1.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复归自然。

何谓自然呢?卢梭所理解的自然包括教育意义上的自然和社会意义上的自然两个方面。他在教育领域中所提的自然和社会状态下的自然具有一定的区别。卢梭认为教育上的自然更侧重于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而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在卢梭的眼里主要是指人类原始社会时的自然状态。

卢梭认为教育上的自然是与人类的自然状态紧密联系的:善良的人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而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回归自然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的天性。对此,卢梭进行了全面的论证。

首先,他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

他认为人的教育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部分组成。只有这三种教育圆满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这种圆满状态的获得,只有在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有可能实现。由此,卢梭提出教育的自然回归,是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是事物的教育和教育向自然教育的回归。卢梭认为这种教育才是良好而又有效的教育。

其次,卢梭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即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和强迫,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由此也表明卢梭认为教师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作用。因此,卢梭的教育思想也被称作是消极教育。

第三,卢梭认为自然教育主要是针对富人的教育,而穷人则不存在教育脱离自然的问题。因为只有富人才脱离了自然的生活状态,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侵蚀。而对于那些穷人来说,他们本来就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因此,他们从出生之时起就在接受着符合自然的教育。因此,自然主义教育仅仅针对富人而已。对于卢梭的这种思想,无疑存在一定的极端色彩。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核心和目的就在于教育的自然回归和教育遵从儿童的天性。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爱弥尔》一书中,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这里所说的自然人是与公民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而公民则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的一切都仰赖于社会,从而失去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

(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也即自然人本身是平等的;而在社会中,公民则是有等级的,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划分。

卢梭警告说,社会正处于难以预测的变迁的前夜,身份和地位是靠不住的,皇冠可能落地,爵位可能丧失。这充分体现出了卢梭极强的预见性。正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卢梭所预言的一切均得以实现。

(3)自然人是一种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人;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却是某种专业化的人,往往被囿于某种特定的职业。他认为自然人首先是人,是一个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的人。

(4)自然人还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而公民则是依赖他人为生的人。

总之,卢梭所说的自然人是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的,是一种独立自主、平等自由和道德高尚以及能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虽然卢梭认为自然人与公民有区别,但他并不认为自然人就等同于野蛮人。卢梭认为自然人是与一定社会的社会人发生某种联系的人。他强调指出,要培养一个自然人,并不等于要把他变成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他指出,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自然人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两者完全不同。者后要头脑清醒,知道怎样在城市中谋生,与他人共处而不为偏见、欲念和权威所控制,也不参与狂妄的事情等。他既能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也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发展,不受腐蚀和侵袭。因为他始终是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的人。所以,他被称作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由此表明,卢梭所主张培养的自然人,决非出世的野蛮人,而是积极入世的并能保持自然天性的人。

四、自然教育的方法与原则

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有二:一是正确看待儿童的研究;二是给儿童以充分自由的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的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原则的提出是卢梭基于传统教育摧残儿童天性的弊端而提出的。由于传统教育所持的儿童观主要是一种小大人观,即把儿童看成是成人的翻版,儿童与成人的唯一区别仅仅在于体格强壮程度和大小程度方面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传统儿童观认为儿童就是一种小大人。卢梭认为,以小大人观为前提的传统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儿童的特征,我们大多老态龙钟,缺乏分辨善恶的能力等。但事实上,儿童就是儿童,他们还没有成为大人。所以,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思想去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一种最愚蠢的事情,是把教育引入歧途的重要原因。由此出发,卢梭就提出,自然主义教育首先应该改变对儿童的看法。他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其独特的地位;而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成成人,而把儿童真正当作儿童加以看待;卢梭呼吁人们既不要把儿童当成管教的奴仆,也不能把儿童当作成人的玩物。而应当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加以看待。

2.给儿童以充分自由的原则

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本是要求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

他提出,取代这种积极教育的只能是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这也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卢梭这里所说的给儿童以自由实际上是指对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持一种不压制、不强迫和不灌输的态度,让儿童依据其天性自由和自在的发展。那么,在后人看来,这种不压迫、不强制和不灌输就是一种典型的消极教育。卢梭所提倡的消极教育并非是说成人或教师无所作为,其实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和成人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完成:一是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倾向和特点;二是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由此看来,所谓的消极教育实质上是与传统教育相反的,使成人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儿童不再是被动受教,教师也不再主宰一切。这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此外,卢梭还从尊重儿童个性差异出发,提出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五、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四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来实现的。

卢梭对教育阶段的赳分是按照他对儿童年龄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来进行划分的。这四个阶段依次分成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

1.婴儿期的教育(O~2岁)

卢梭从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出发,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他认为良好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反之,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萎靡不振。

在具体的教育实施方面,卢梭反对娇生惯养,强调锻炼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未来能适应比较艰苦的环境。卢梭同时也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特别强调指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人们还应该教儿童学会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

卢梭认为身体保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合乎自然,要给孩子活动的自由和空间。他认为人的教育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卢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建议,如卢梭主张母亲应该到乡村去分娩,并提倡用母乳喂养子女。在家庭教师的选择上,卢梭提出应选择那些受过良好教育、不重金钱和名利的尽可能年轻的人从事这一职业。并且家庭教师也应到乡村去对儿童进行教育。家庭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育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而是促使儿童去发现这些准绳。

2.儿童期的教育(2~12岁)

卢梭从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这一时期的教育首先应该锻炼儿童的感官并继续发展他们的身体,以为儿童日后智慧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卢梭又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应该学习勇敢的精神,并且要培养儿童忍受痛苦的意志品质。

卢梭激烈批评了在儿童期向学生灌输理性教育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这不仅阻碍了儿童体力的发展,而且促使他们为了对抗外界强加的义务而学会逃避、虚伪和骗人等恶习。

卢梭同意在这一阶段对儿童进行一定的道德教育,以养成一定的道德观念。但他同时也指出这些概念的教育应当在晚些时候进行,在进行时应联系具体事例。在方法上行动要多于口训,认为这样才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在道德教育问题上,卢梭十分强调自然后果法,这种方法主张利用儿童自身的不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使他们接受教训,这样,无需大人的教导和禁止也能使儿童感到十分公正而自行改正过失,且不容易忘记。如卢梭在《爱弥尔》中指出,儿童只有在被火烫过之后,他日后才会不再去玩火;如果他没有被火烫过,无论大人如何提醒,他也总会心存侥幸。只有让儿童冬天自己呆在被自己打破了玻璃的屋子里,以此让他充分体会到打破玻璃所带来的寒冷,这样他日后在要故意打破玻璃之前,他才会有所顾虑。因此,自然后果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法,是儿童对自身行为后果的体验,通过体验来获得相应教育的方法。

卢梭反对儿童在这一时期读书,他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应注意观察和了解周围事物。卢梭认为儿童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对儿童十分有用的书,用不着再给儿童选择其他的专门书籍,因此,卢梭反对在这一阶段对儿童进行知识和理性方面的教育。作为成人,他们的教育作用就在于对儿童周围的事物进行慎重的选择而已,至多是让儿童尝到不识字的坏处而产生学习的欲望。除此之外,别无所为。

3.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

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体力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但又相当短促,因此,必须好好利用。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主。

(1)文化知识教育

在知识的学习上,卢梭把培养儿童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第一位,他同时也注意通过学习来陶冶儿童的情操。

在教育内容上,卢梭强调应首先学习那些有用的且能增进人聪明才智的知识。选择知识的另一个原则是不要让孩子学习他不可能了解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在教育方法上,卢梭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反对啃书本式的学习方式,反对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

在教学原则上,卢梭认为良好教育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培养儿童爱好学问的兴趣。提出应实行直观教学,并要求在讲解知识时揭示知识的用途。同时他也告诫教师,教育重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不要去考虑如何满足他的好奇心。他呼吁:不要教儿童这样或那样的学问,而应由他自己去发现学问。

(2)劳动教育

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独立性出发,认为青年期的孩子应当学会劳动。他说,无一技之长而全靠他人之力生活,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又怎么办呢?他认为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才能过上自由、健康、诚实、勤劳和正直的生活,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认为那些不劳动的寄生虫是盗贼,是强盗,是流氓。

具体而言,卢梭主张青年必须学习一门职业。学习职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职业本身,而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培养儿童对劳动和劳动者尊重的感情,得到思想的熏陶;二是通过学习劳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从而避免机械的劳动。

在职业的选择上,卢梭提出了相应的选择原则,这些职业原则具体包括:有用的原则,这是最基本的原则;适合自己禀赋的原则;适合自己的性别和年龄特征;清洁卫生,无害于身体的原则;此外,卢梭还强调要尊重一切对人有用的职业。综合考虑以上原则,卢梭认为最符合这些原则的职业是木工,因此,在《爱弥尔》中卢梭就为爱弥尔选择了木工的职业。

卢梭劳动教育思想的提出,一方面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进步的意义。

4.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

卢梭认为这一阶段实施教育的场所应从乡村返回城市,教育内容主要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目的主要在于让儿童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在这一阶段,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德之人。所谓有德之人就是指那种能够克服情欲,遵照理性和良心的指引,尽其职责,成为自己的主宰而不受外界诱惑的,始终走正路的人。这种有德之人也是一个不受外界制约的有独立精神和地位的自然人。

在道德观念上,卢梭持一种比较矛盾的态度。他一方面否认先天道德的存在,但同时又认为人生而具有“公平的道德原则”,这就是良心。他认为只要服从良心的指导就可以只凭直觉而迅速作出道德判断。因此,卢梭把直觉的道德判断归于良心,而把其他的道德判断归于理性。他认为一个贤明的人首先关心的是大家的利益,然后才是个人的利益。表明卢梭在道德观上是主张集体的道德观而反对过分的利己倾向。这与他所培养的社会自然人的目标定位是相一致的。 卢梭进一步指出,道德的价值在于心灵的内在满足,是为了道德而道德。由此,他认为个体内心真正的道德感受是进行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在具体的道德培养上,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利开始。他认为自爱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不能自爱,也就谈不上去爱护财产,更谈不上去爱他人。但卢梭又认为自爱并不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目标在于把人的自然天性扩展开来,达到去爱别人,爱整个社会的目的,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博爱。这样就使奠基于个人的爱上升为一种社会之爱。这也反映出卢梭思想的社会关怀的一面。

青春期的道德教育具体应该培养人善良的感情、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道德感情是要引起学生仁慈、善良、同情和宽厚之心,卢梭认为这种道德感情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等方式来进行;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则可以通过评判历史人物和时间进行训练;培养道德意志,必须通过实际行为特别是帮助穷人的行为来进行。

卢梭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可以说全面展示了他有关道德教育的思考,也投射出许多具有真理性的东西。在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尽管他强调人个性的张扬和发挥,但他的终极目标仍在于社会性道德品质的养成。表明在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上,卢梭强调个性是基础,而共性是目标。

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卢梭也很重视宗教教育。他把宗教教育看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他说,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他要求人们爱上帝胜于爱一切。他认为人对宗教的信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一个人依其天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和信奉上帝。实际上,卢梭所主张的是一种自然神论的思想,他希望青年人能够正确地借助自己的理智去选择愿意信奉的宗教教派,把宗教教育的权利交给了理性,让自然来决定宗教信仰的归宿。这也是卢梭在《爱弥尔》后遭到教会迫害而被迫流浪的主要原因所在。

此外,卢梭还提出了青年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六、论女子教育

卢梭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是从他的遵循自然和归于自然的基本思想中引申出来的。

他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在于:男性是积极主动和身强力壮的,而女性则是消极被动和身体柔弱的。但卢梭并不因为女子存在这些特性就否定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女性也可以成为支配者,她是子女和父亲之间的纽带。对于女性来讲,卢梭认为,她们的自然义务在于生儿育女、帮助和体贴丈夫。由此出发,卢梭指出,女性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但她们只能学习那些适合于她们学习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含有对女性的歧视态度在内。

在女子教育的内容上,卢梭认为,女子教育首先应培养她们健康的身体,但倾向于灵巧的目的;其次,卢梭还认为,女子应学习唱歌、跳舞和绘画等。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社交活动的需要,而是为了更好地愉悦家人、教育子女。第三,卢梭认为对女子治家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他认为女子的治家能力是她相夫教子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对于女子教育,卢梭反对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因为他认为女性没有精细的头脑和集中的注意力去研究严密的科学。

这又反映出卢梭思想中传统和保守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卢梭对当时妇女的歧视态度。

七、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

卢梭其实是反对培养国家公民的,在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中,他就把自然人的培养和国家公民的培养相对立起来。他公开反对培养国家公民,主张培养自然人,反对儿童阅读书本,主张儿童亲身活动;反对国家学校教育制度,提倡家庭教师实施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卢梭认为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爱国者的教育是“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作为爱国者来讲,“他只想到他的国家而不及其他。他生着只是为了他的国家。”

因此,卢梭主张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他认为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一个人的出生时就开始。为此,他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案。

在教育权的控制方面,卢梭提出应由国家控制教育。在国家中设立一个最高的行政院作为教育的最高机构,负责领导和实施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他同时也提出要进行普及和免费的义务教育,为保证这种普及和免费教育真正能得以落实和实施,卢梭指出国家所收的学费标准应该是放低到那些最贫苦的人也能支付的程度;此外,卢梭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他认为教师应是已婚男子,不但在良好的知识和智慧方面即在品德和诚实方面应已为人所确信,而且必须由本国公民担任,国家对优秀教师进行提拔重用等。

在教育的内容组织上,卢梭认为体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同时他也主张在公民教育中应充分实施消极的教育,以给予儿童以更多的自由空间。

在教育形式上,卢梭十分推崇伯尔尼市的一些做法,在学校内模拟政府机构组成相应的团体,让学生在团体中进行学习。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后来的人类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和女子教育和国家教育的思想,无疑都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可以说,卢梭的教育思想开启了后来西方强调经验和学生教育思想的风气之先。但不可否认,卢梭的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他所理解的教育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等级教育的变体,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人的发展问题;他虽然极为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对女子的态度带有一定的歧视因素,这使得他所主张的女子教育是一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此外,卢梭的教育思想由于强调教育的消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对社会和教师对教育的控制。瑕不掩瑜,卢梭无愧为启蒙运动时期一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