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五


第九章 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



知识点五 19世纪日本教育发展概况


日本19世纪的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社会近代化乃至现代的进程,因此,日本教育也从明治维新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综观19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在此种管理体制作用下日本各级教育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教育管理的确立

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教育管理权主要集中在皇室、幕府和地方藩国手中,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日本真正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是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主要体现在明治维新时期颁布的有关教育法令之中。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为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于1871年在中央设立文部省,负责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同时兼管国家宗教事务。文部省的设立,标志着日本中央集权教育管理制度从机构上得以实行。至于这种制度的具体实施,则是通过法令加以规定和完善的。

1.《学制令》中关于教育领导体制的规定

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令》,具体规定和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规定如下: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将全国划分为八大学区,每学区各设一所大学;大学区隶属文部省管辖;每个大学区设32个中学区,每一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同时又设210个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

《学制令》使日本教育最终被统一到文部省的管辖范围之内,地方政府与各级各类学校均须无条件地遵守和执行文部省的政策,而不同层级的学区之间是典型的上下级关系。由此,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的教育领导与管理体制。

2.《教育令》中关于教育领导体制的规定

1879年日本颁布《教育令》,将《学制令》中执行的大学区制度改为美国的地方分权制,但由于这种制度过于自由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文部省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权利,从而在实际上对日本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日本政府于1880年重新修订《教育令》,恢复实行大学区制。

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明治维新前,日本初等教育主要由寺子屋和乡学提供。寺子屋因其最初设在寺院,而就读者被称为寺子而得名。寺子屋一般由僧侣主持,面向平民子弟提供初等教育,除实施读写算的教育外,佛经也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而乡学则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大藩领主的支系或家臣子弟而开设,教育程度虽逊于藩学,但要比寺子屋的平面教育高。一类则为平民子弟开设,条件十分简陋,教育程度及水平均较为低下。

明治维新后,尤其是在《学制令》颁布后,日本废除了寺子屋和乡学,而改为在日本普遍设立小学,并提供8年的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但由于当时日本社会发展尚无法支持8年的义务教育,因此,《教育令》将义务教育年限缩短为4年。后来日本政府于1886年颁布《小学校令》,规定:初等教育年限为8年,分两个阶段实施。前4年为寻常小学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后4年则为高等小学阶段,实行收费制;在贫困地区设立三年制简易小学等。

课程设置方面,日本小学主要进行修身、国语、作文、算术、自然科学知识、体操、图画和歌唱等方面的教育,而高等小学除以上科目外,还会开设一些外国语课程。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初等教育,在逐步趋于完善的教育法令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初等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为日本社会整体步人近代化提供了重要动力和基础。


三、中等教育发展概况

日本近代中等学校的出现是《学制令》规定的结果。《学制令》规定设立六年制的中等学校,以私立为主,学制年限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有所变化。

1886年,日本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对中等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中学校令》规定:中学主要承担两大任务,是提供实业教育;一是为升入高等学校作准备。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寻常中学修业5年,由地方设置和管理,每府县设立1所;而高等中学修业年限为2年,每学区设立1所,全国仅设5所。高等中学属大学预科,直接受文部省所管辖。

由于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各自的目标定位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差异。寻常中学毕业生大部分由于毕业后面临就业,因此其课程主要以实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为主。而高等中学则由于其升学的职能定位,故主要实施分科教育,一般分为文、法、理、医、农商等五科。

19世纪末,日本政府颁布《实业学校令》和《高等女子学校令》,进一步丰富了日本中等教育的类型与结构。使日本在19世纪末期形成了以中学、中等技术学校和女子中学为主干的中等教育学校体系。

四、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样,日本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也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日本于1877年创办东京大学,以此为开端,开始了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1886年,日本颁布《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称为帝国大学,规定帝国大学的任务主要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教授学术、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及技术的奥妙等。在组织上,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及分科大学所组成。大学院侧重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而分科大学则主要传授专门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帝国大学包括五个分科大学,即文、法、理、工和医科,其中尤以法学科最为有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在其他地方分设帝国大学,而将原帝国大学改名为东京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令》建立起了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为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帝国大学的影响下,19世纪80年代后,日本先后创办了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和明治大学等。这也直接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