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九章 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



知识点三 17~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17~18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1.《普通学校规章》的主要内容

规定在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年限从5岁至14岁;对于适龄儿童不入学者,将对其父母实行罚款;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法令还规定了具体的上课时间。特别是在经费问题上详细列明了经费来源和使用办法和收费标准等。

2.泛爱学校

泛爱学校由德国人巴西多于1768年所创。得名于该类学校的经费来源于不同社会团体的捐助。巴西多在1768年发表《关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影响告慈善家及富人书》,按照卢梭的观点,提出培养博爱、节制和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极富新意的办学设想,呼吁人们捐资兴学。由此,开始了泛爱学校的教学。

泛爱学校采用教育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直观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和心算中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语、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等。表明教育内容十分广泛。

此外,巴西多还编写了《初级读本》,该书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二)文科中学和实科教育的发展

文科中学相当于英国的文法中学和公学,这是这一时期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这类学校既保持了古典的传统,更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上层职业者(医生、律师、牧师和官吏)作为重要任务。

实科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所谓实科教育实质上是指使用学科的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职业教育。实科教育的兴起,标明社会的需要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选择标准,使教育摆脱了中世纪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建立起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实科教育一般以实科内容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并对贫民子弟免费提供教材。这种教育实际上是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

(三)现代大学的初步发展和雏形

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就是第一所新式的大学。该大学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该大学吸收了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信条;大胆选用那些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奠定了大学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

其次,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为摆脱传统的束缚和促进科学进步提供了宽松的条件;

第三,哈勒大学还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

在哈勒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型的大学,哥廷根大学,在继承哈勒大学现代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科学的研究,注重图书馆的建设。使研究逐步成为大学一项新的职能。

在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基础上,才有了现代意义上大学的产生。

(四)康德的教育思想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家,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要远远大于他在教育上的功绩。

1.人与教育

这主要是反映出康德的人性论思想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康德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是不善不恶的。他认为人作恶的原因是因为对人的本性缺少适当的控制。由此出发,他主张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要以理性去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之为人。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强调通过教育使人获得知识和道德,成为有道德和有理性的文明人。在认识论上,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构成了人对世界认识的主要途径。他认为经验提供形成知识的材料,而理性提供形成知识的结构和组织。

2.道德人的培养

关于道德教育,康德认为既要注意让儿童自然而自由地成长,又要让他们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他提出虽然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但要使儿童服从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定的强制。在具体的强制论述方面,康德认为有两种:一是管束,要求儿童遵守规则,防止受动物冲动的支配;一是训导,即是积极地教育儿童逐渐自觉达到自律,从而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康德也不反对进行宗教教育,但他认为宗教教育应放在道德教育之后进行。

3.体育

康德所主张的体育是一种广义的体育。他在《论教育》中把教育分成体育、管束、训育和道德陶冶等四个部分。并且他把道德教育之外的所有部分都称为广义的体育。

此外,康德还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了优劣对比。他认为这二者应实行分工。婴儿的养育就应该由家庭来进行,这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但其他方面则应由学校教育来实施。他认为,在学校中,儿童可以向教师学习课程和为人处世的生活准则;儿童的相互学习和竞争也有助于他们能力的发展。这表明康德是主张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论的。

二、19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1.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德国学前教育在19世纪40年代前就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幼儿教育机构。在这些早期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尤其以福禄倍尔于1837年创办的机构影响最为深远。福禄倍尔将该所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正式诞生。

2.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初等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推动了德国初等教育的大力发展。19世纪,纷纷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推动了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积极扩展初等教育内容。德国19世纪的初等教育内容,在18世纪4R内容(指读、写、算和宗教等四门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学、博物学、自然、几何和地理等学科。

第三,师范教育开始兴起并得到初步发展。 德国于1809年创办第一所师范教育机构——柏林师范学校,在此基础上,到1831年的时候,普鲁士几乎每个省都建立了师范学校。

(二)19世纪德国中等教育发展概况

德国19世纪的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有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类。德国这一时期的中等教育发展主要围绕这两类机构加以展开,具体表现为文科中学的改革以及实科中学的进一步发展。

从19世纪初开始,德国对文科中学进行改革,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将所有的古典中学都统统称为文科中学,并规定只有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进入大学或出任国家官吏。这实际上是明确了文科中学的职能及定位;二是对教师资格进行严格规定。三是在文科中学中推行新的课程体系,实行“全面教育”。这种“全面教育”是把古典学科教育与现代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既保留了中等教育的古典传统,同时也使文科中学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实科中学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与文科中学相并列的重要的中等教育机构。实科中学重要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知识,起初,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并不具备升人大学的资格,后来经过多年的斗争,最终于1870年部分获得了升人大学的权利。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将实科中学与大学联系在一起。实科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对社会发展实际的关注,为德国培养了大量实用类人才。

(三)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概况

这一时期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德国柏林大学的简历以及通过柏林大学所反映出来的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柏林大学于1810年由时任教育部长洪堡所创,是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德国民族处于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所建立的。柏林大学建立后,针对传统大学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措施,由此也开创出了现代大学的先河。柏林大学的办学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强调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的办学理念;

2.在师资聘任方面,聘任那些学术造诣精深的著名学者任教;

3.重视学术研究,重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4.强调教学和研究的统一。

(四)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第斯多惠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德意志教师的教师”,同时被誉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835年出版的《德国教师指南》及其他一些论文中。

1.论人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斯多惠认为,人的发展受天性、激发和自由自主等三个因素的影响。天性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发展基础,是造物主安排给人的。激发即教育。在天性、激发与自由自主的关系方面,第斯多惠认为自由自主是激发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前提,因此,第斯多惠非常重视自主学习。

2.教育目的论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或最终目标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最终使人达到自我完善。第斯多惠理解的自我完善更多的是指人的和谐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第斯多惠主张的是人的和谐教育。

3.论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第斯多惠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的概念。形式教学是指教师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而实质教学则是指教师旨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智力的教学。前者强调实践与应用,后者更多的是以知识本身作为目的,重在关注学生理性能力的获得与养成。

4.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要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有崇高的责任感,并做到恪尽职守。

第三,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这些要求的提出,为规范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