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九章 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



知识点二 17~20世纪初法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17~18世纪法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大革命前的教育发展概况

在教育权的控制方面,法国政府和教会共同控制了法国教育的发展。法国政府在16世纪下半期颁布了三个有关的教育法令,17世纪则颁布了8个相关法令。这也表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但政府在这时期并不直接介入办学,这就形成了法国独具特色的世俗政权和教会共同举办教育的现象。所以,在具体的教育举办上,以教会为主。

1.初等教育领域

天主教神甫拉·萨尔于1684年创建“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它是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初等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之以初步的读写算方面的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教育对象是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1685年,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曾开办了培养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这表明他们对教师的质量开始关注。

2.中等教育领域

法国的中等教育以耶稣会为主要力量举办。教育内容以古典语文和法文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实物教学,反对滥施体罚和死记硬背。此外也能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文献的整理。他们都对法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另外一个重要的办学力量是17世纪初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尤其是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取缔后,更是成为最为重要的中等教育力量。他们受笛卡儿理性哲学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历史特别是法国史,此外还拓宽了数学教学的范围,以此训练人的理智。力学、地理和现代外语以及拉丁文也受到了重视。这也充分体现出该派教育的现代特色。

3.高等教育领域

在高等教育领域里,法国并没有体现出先进性的一面。到18世纪时,法国共有22所高等学校,仍以巴黎大学为其典型代表。这一时期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现出的保守性特征是最为突出的。这一时期,法国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即专门技术学校的出现。这是由于法国政府实行重商主义的结果。建立了一些专门技术学校,如路桥学校、矿业学校和军事学校等;还建立了法兰西科学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

(二)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

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爆发,先后有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上台执政。他们在关注政治的。同时,也对教育进行了必要的注意。颁布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法令。有代表性的是塔列兰教育法案(1791)、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1792)和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三个教育方案。这三个方案尽管在具体内容上的表述不同,但在其实质上都反映了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的确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目的在于打破法国教会对教育的独断地位,实现世俗政权对教育的控制。为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各法案都提出了具体的方案。都提出了课程及学习年限互相连接的学校系统的设想。

第二,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实现普及教育。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

此外,他们在男女教育的平等和成人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

(三)启蒙时代的教育思想

1.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唯物主义派别的重要成员。在教育上,他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教育万能论。

首先,爱尔维修从人的天赋角度出发,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他指出:“凡是构造得同样好的人,都由自然赋予了必要的感官细致程度”,所以,人人都有了获取同样知识、达到同样成就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爱尔维修提出教育权的平等问题。’他认为人人都有享受中等、高等教育的权利。

其次,爱尔维修也承认在后天的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他认为是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所致。他说:“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由此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并走向极端,提出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具有万能的作用的观点。从而构建起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第三,在教育权的控制上,爱尔维修要求彻底改造旧学校。认为教会对学校事业的垄断是“民族的灾害”,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2.狄德罗的教育思想

首先,他否定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的思想。他认为,对于有些天赋极低的人,教育也无能为力,因为这些人本身就缺乏教育的先天基础。但他同时也指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进而启发人的理性,认识社会的罪恶现象,唤起对正义、善行和新秩序的爱。

第二,在教育的控制权和管理权上,他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给新的国家政府管理;国家应当推行强迫义务教育;中学和大学都应向所有的人开放。

第三,在具体的教学组织方面,狄德罗主张设置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反对过多的学习古典语言。在方法上,他指出以观察、思考和实验等方法为主。

二、19世纪法国教育发展概况

(一)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极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1.帝国大学是国家教育管理的最高机构;

2.帝国大学总监是国家教育的最高管理者,总监由帝国大学任命,负责学校的开办、取缔和教职员的任免、提升等;

3.在帝国大学内组建由30人所组成的评议会,协助总监管理全国的教育;

4.将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每学区设1个总长,并组建一个由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负责管理学区的教育事务;

5.在帝国大学下设督学,负责各大学区的教育巡视工作;

6.公立学校教师薪金由国家支付,教师被视为国家官吏。教师必须效忠皇帝。

(二)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和发展

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方面,巴黎公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实现教育世俗化。以强制手段接收天主教会掌管的学校,清除教学内容中宗教性的成分;聘用大量的世俗教师;清除学校中的带有宗教崇拜性质的口号或信条等。

2.实现普及免费义务教育。

3.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巴黎公社确定了教师的最低薪资水平,同时规定男女教师同教同酬的原则。

巴黎公社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实际上为法国极权式的管理体制注入了新的具有民主色彩的因素,这也成为后来法国教育管理体制得以成型的两大基础所在。

(三)《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

1.《基佐法案》的主要内容

《基佐法案》是法国19世纪七月王朝时期所颁布的一个初等教育法案。法案规定:

政府与教会应携手发展初等教育; 公、私立学校应实施相似的道德与宗教教育;扩大初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法国每一区内须设立初级学校1所,超过6000人的城市则须设立高级小学1所;规定了初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初级小学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生活上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树立并开展法国国民团结统一的精神,开展道德和宗教教育等。

2.《费里法案》的主要内容

《费里法案》于1882年颁布,该法案的主要贡献在于为法国初等教育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化的三原则。法案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规定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考试的检查;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处以罚款的处罚;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与膳食及住宿费;废除以前有关法令中规定的教学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学校教师的相关规定,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程,改设道德课与公民课。

《费里法案》所确立的教育原则及实施办法,不但促进了法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时使法国教育摆脱了宗教的约束,为法国未来的初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