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第九章 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



知识点一 17-20世纪初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17~18世纪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17~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于1640年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许多成规和局限,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基础。同时,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来的工业革命,为新兴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刺激和新的教育目标定位。

(一)初等教育

在初等教育方面,这时期主要以慈善学校为主,有国教会和一些团体、个人所办。称为免费学校、贫尔学校、乞尔学校和流动学校等。此外,洛克所倡导创办的工作学校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有一些私立的收费的初等学校。多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子弟所设,其目的在于升学。初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学内容十分简单,以宗教和阅读为主,不重视计算方面的教育。教师多有手工业者、教堂人员、军人和老人为主。教师地位很低。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

(二)中等教育

英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所以,在学校形式上,主要是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公学为主,采取寄宿制教育对象以富家子弟为主。公学确是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一种首倡。具体的教育实践上,文法学校和公学都实行五年的学习制度。以升学教育为其宗旨。教育内容以古典语言的学习为主,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以养成绅士风度。在此意义上,文法学校和公学实质上是一种绅士养成教育。

(三)高等教育

以牛津和剑桥为典型。在教育内容上尽管吸收了一些新的学科如自然科学等进入教育领域,但仍以古典学科为其特点,这一时期英国的教育仍然沿袭旧制,如国家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教育、首先实行双轨制、通行初等慈善教育等。

(四)培根的教育思想

培根是17世纪英国重要的哲学家,以提倡自然科学和科学教育而著称。他被誉为是“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在方法论上,他认为经院哲学所倡导的演绎法,并不能给人类带来新的知识,更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相反,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此,他提出应实行归纳法。他认为“从感觉和特殊事物把公理引申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这实际上是立足于经验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内容上,培根设计了广泛的学科体现,起草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纲,几乎包括了科学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各个方面。减少了古典学科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取消了宗教学科。教学方法上,培根认为教师应注重启发、示范和直观演示等。

二、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概况

英国社会在18世纪工业革命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型。综观英国19世纪的教育发展,从宏观上讲,其最大的变化和特征在于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和控制。英国政府之所以开始干预教育,主要是各方力量不断冲突和平衡的结果,这也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首先,通过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可以使社会下层民众的子女获得一定的教育,这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英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通过18世纪的发展,英国工人阶级逐渐成熟,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提出了需求,尤其是认识到为改善自身地位,就必须接受教育。

第三,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些开明人士也认识到,普遍的国民教育对于英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拨款干预教育的发展。二是通过设立教育主管机构,来干预教育。

(一)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1.导生制

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上半期,是为解决当时初等教育师资短缺问题而出现的教学制度。由于该制度先后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卡斯特所提出,因此,也被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该制度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拔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任导生,教师先对这些导生进行教学,在他们掌握有关知识的前提下,让这些导生再去教其他的学生。导生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英国初等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不可避免降低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导生制是特殊时代条件下产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2.初等教育法规

19世纪,英国与初等教育有关的法律有两部,一是1833年颁布的《工厂法》,一是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后者是英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初等教育的专门法令。

《工厂法》是英国在宪章运动的压力下,为缓解阶级矛盾而出台的一部有关工人阶级子弟教育的法律。该法规定:9~13岁的童工在每天的工作时间中,应有两小时的教育时间用于接受初等教育;工厂雇佣童工时,童工必须持有年龄证明书和入学证明书方可雇佣,否则要受到处罚。该法的颁布,对于保障工人阶级子弟的初等教育权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该法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初等教育法》也被称为《福斯特法案》,是英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初等教育的法律,具体内容如下:(1)国家对初等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学区,国家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4)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个学生每周的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收费不受限制;(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

(二)中等教育发展概况

这一时期英国中等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对中等教育的学校体制进行了调整,使英国中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三类学校形式。

第一类中学是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而开设,内容以古典学科为主,其功能是为升人大学做准备;

第二类中学是为中产阶级子弟开设,课程除拉丁语教育外,大量开设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其功能是培养商业、法律和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第三类中学是为中下层的平民子弟开设,强调实用学科的学习,其目的主要是培养从事普通职业的劳动者。

(三)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归纳为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

所谓新大学运动,就是在牛津和剑桥等传统大学之外,再根据社会需要建设新的大学的运动。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使自然科学开始正式步入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大门。

大学推广运动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的运动。学推广运动旨在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增大社会中下层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大学推广运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四)斯宾塞和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是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科学知识体系对英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赫胥黎则是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如果说斯宾塞是极端的科学教育论者的话,赫胥黎则主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共存。

1.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第一,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观

斯宾塞认为在人类所有的知识中,只有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种观点主要来自于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关于教育的目的,斯宾塞认为教育是要为人类的“完满生活作准备”。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完满的生活呢?对此,斯宾塞提出了人类生活的五种活动形式,包括: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等。所谓的完满生活,就是指人的以上五方面的生活活动都能得到完满发展的生活。

科学知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对社会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个人的能力、道德和宗教训练方面,科学知识也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由此出发,斯宾塞认为学校应充分传授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课程,为此,他提出了五方面的课程:一是与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有关的课程,主要是指生理学和解剖学;二是与间接保全自我活动有关的课程,包括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和社会科学等;三是与履行父母责任所必需的知识,包括设立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四是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活动有关的课程,主要是指历史学科。斯宾塞认为历史有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履行公民的职责。五是满足闲暇时休息和娱乐的知识,具体是指文学和艺术等。斯宾塞认为,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斯宾塞的课程论思想是与传统的古典课程截然不同的课程体系,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当然,这种以科学尤其是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无疑也具有其局限性。这也是斯宾塞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所在。

第二,教学原则。

斯宾塞认为,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教学要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2)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安排必须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保持一致;

(3)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遵循从实验到推理的过程;

(4)教学应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5)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

(6)重视实物教学。

斯宾塞所提出的六大教学原则,更多地关注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他对教学过程的思考,更多的是从自然科学教育的角度所做的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窄化了人类的教学过程。从此意义上看,具有一定的局限。

2.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在科学教育的具体内容上,赫胥黎认为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包括地理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和人体生理学等;二是道德理论、政治和社会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三是历史教育,尤其是英国历史的教育。

关于科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赫胥黎提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要恰当地选择论题;二是要注重实际的教学;三是要训练一些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四是要安排充裕的时间。

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赫胥黎也对简单抛弃人文传统教育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知识可以包括科学和艺术两类,前者在教育领域体现为科学教育,而后者则体现为人文的古典教育。在二者关系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在教育领域内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只有同时接受这两方面的教育,才能算是接受过自由教育,只有接受自由教育的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职业。

赫胥黎的思想无疑较斯宾塞的极端科学教育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这种思想也为扭转当时教育一味追求科学而否认人文教育的弊端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