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欧各国在14~17世纪期间兴起的一场文化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实现对统治欧洲近千年的宗教文化的颠覆和改革,从而为西欧步入近代社会奠定观念和意识方面的基础。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世界观与人文主义教育特征
1.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世界观及其特点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和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与中世纪时期强调的神性世界观不同的是,人文主义世界观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道,反对神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要求把人从教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极力批判教会提倡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说;人文主义世界观同时高扬理性的作用,反对神性对世俗社会的干预和控制。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
人文主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实际上是人在智育、德育和体育方面的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依据人文主义世界观创办新型人文主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地创办了许多人文主义色彩浓厚的学校,其中影响最为深远、人文主义色彩最为浓厚的是意大利人维多里诺1423年创办的宫廷学校,史称“欢乐之家”。在宫廷学校里,除开教学内容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人文学科为主外,在办学理念上充分吸收了古希腊和谐教育的思想,同时,注重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通过游戏等方式能得到自由的发展。由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相对于中世纪而言,充满了欢乐,因而被称为“欢乐之家”。
第三,教育内容广泛发展,学科范围迅速扩大
与中世纪只强调神学教育,而刻意压制世俗理性教育和体育等有所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恢复了古希腊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构建起包含智育、体育和德育三方面内容的学科体系。
具体来看,智育在继承中世纪和古典文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时期智育的培养目的不仅是要传授科学知识,同时还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他们求知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体育在经过中世纪近千年的忽视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得以恢复,重新成为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道德教育,主要是强调对人的尊重,这被认为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二)世俗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1.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最早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是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弗吉里奥,他曾撰写《论绅士的风度与自由学科》的专题论文。在该文中他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弗吉里奥认为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自由人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身心的、能获得最高才能的教育。
2.法国的人文教育思想
拉伯雷对教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巨人传》中。在该书中,拉伯雷系统阐述了他对世俗人文教育的思考。他首先阐述了新的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他通过对人文教育与传统的中世纪教育进行比较,认为,真正的新教育是要培养出能读、能写、能唱、能弹奏乐器、会写字、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新人”。这实际上是一种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并且赋予了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其次,拉伯雷主张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第三,他要求儿童要认识所有的事物,因此,在继承传统古典学科的基础上,拉伯雷也开始自觉地将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引入教育中来;第四,与中世纪统一用拉丁语进行教学不同,拉伯雷开始注重本族语(民族语)的教学,从而为打破神学教育的一统奠定基础;最后,拉伯雷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他反对对儿童进行机械的灌输,主张运用观察和谈话等方法来对儿童进行教育。同时,他还指出游学也是拓展儿童视野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在。
(三)北欧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所谓北欧人文主义是指在意大利世俗人文主义影响下,于尼德兰、英国和北欧地区盛行的人文主义运动,相对于世俗人文主义而言,北欧人文主义具有典型的宗教性特征,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用人文主义的观念来改造、改革传统的宗教,使宗教人文主义化、人文主义宗教化,因此,北欧人文主义也被归人宗教人文主义的范畴。
1.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谟(1466~1536)是16世纪早期最著名的学者,也是最杰出的理论家,于1466年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他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和理论奠基人,也是运用人文主义世界观去改造宗教的代表。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愚人颂》中。
伊拉斯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张宗教和古典文化并重。他与意大利和法国的世俗人文主义者不同,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和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主张用人文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改造传统宗教,同时也赋予人文主义以宗教的内涵,实质是实现人文主义和基督教的和解,强调人文主义和宗教二者之间的共存。
2.莫尔的教育思想
莫尔是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也是早期空想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主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共教育制度,提出所有儿童不分男女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他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由此规定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莫尔强调以本族语即英语进行教学;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莫尔是西方最早进行劳动教育论述的学者之一;莫尔同时还涉及了成人教育的问题;此外,作为北方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宗教在莫尔的思想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培养人对宗教的信仰应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使命之一。
(四)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意大利人文主义和北欧人文主义之间既存在区别也有相同之处,总体上看,二者一致性大于差异性。从差异性上看,主要表现为二者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北方人文主义强调宗教性和世俗性的并重,而意大利人文主义则更多地注重世俗性的教育发展。而北欧人文主义和意大利人文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把古典课程作为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干课程加以强调;都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都力图通过教育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教学都以古典语言为主,本族语的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宗教改革运动总说或概说
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天主教内部改革运动,其改革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存在的各种弊端和不足;改革目的是企图以原始的天主教教义为依据,恢复天主教的本来面目,以一种“新”的宗教取代已经腐化堕落的原有的旧宗教;宗教改革运动是世俗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是宗教领域因应时代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和变革。因此,宗教改革者并不要求消灭而是改良天主教,并不是要废除教会而是主张建立新的教会以取代天主教会。
宗教改革运动否认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强调个人而不是教会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宗教改革者认为《圣经》才是唯一的权威。在此意义上,宗教改革运动体现出鲜明的个人主义特征。宗教改革运动以原始基督教教义取代中世纪教会的教义,以古代教会为楷模来革新天主教,从而重新恢复人们对宗教的信心,达到重振开始逐步衰落的天主教的目的。
与世俗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宗教改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宗教的改革,而是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层面。宗教改革同时也导致了教育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主要是一种教会教育的变化,但它对世俗教育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宗教改革运动对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和贡献较世俗人文复兴运动要深远得多,尤其是对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
宗教改革运动最先产生于德国,以后迅速波及瑞士、英国等欧洲国家,宗教改革运动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德国的路德教派和瑞士的加尔文教派以及英国的国教派运动等,他们不仅对宗教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教育也提出具有开创性和建设性的主张。
(二)路德教派的宗教和教育思想
1.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主张因信称义。路德认为人只要有真诚的信仰,就能够获救,就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因此,人类的获救并不需要施舍、斋戒,更不需要购买赎罪券等方式,来获得上帝的赦免。这种思想实际上强调个人信仰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主张众教徒都是教士。针对当时教会独享信仰大权的弊端和现状,路德提出人只要是因为真诚的信仰,每个人在信仰事务上都应该有同样的权利,因此,就不需要教会和教士作为人类信仰的代言人,教会信徒也可以像教士一样主持宗教仪式,信徒也可以不借助教士而实现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众信徒皆教士的主张实际上是宗教领域内平等观念的典型体现。
第三,提倡新的善功与天职观念。路德强烈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认为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活方式是每个人完成其在尘事的义务,主张将人类的信仰与世俗事务实现有机的结合。
第四,主张政教分离。在教会和世俗政府的关系上,路德主张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应分离,教会主要掌管宗教事务,而世俗事物则应交由世俗政府进行管理。这实际上是彻底改变中世纪政教合一,教会独揽大权的局面。实际上限制和削弱了教会的权力。
2.路德的教育主张
(1)关于教育目的,路德认为教育既具有宗教性的目的,也具有世俗性目的。
(2)路德对近代西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主张是他提出的两大教育原则:一是主张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的原则;一是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则。
主张教育权由国家掌握而不是由教会掌握原则的提出实际是政教分离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路德最初虽然主张教育应由国家办理,但他同时也认为教会应对国家举办的教育有监督之责。这种观点在后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认为由于教会人员作为特定国家的臣民,必须要服从国家的相关规定,由此出发,他认为教会也应从属于国家。因此,路德提出,国家除开对世俗事务进行管理之外,还应对精神事务也要进行管理,教育作为精神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纳入到国家管理范畴中来。
3.路德教育思想的实践及发展
尽管路德阐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但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环节,对这些教育主张的实践最终由德国的梅兰克吞和斯图谟加以完成。他们不仅继承了路德的教育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三)加尔文教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1.加尔文的宗教思想
(1)主张因信称义。和路德一样,加尔文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较路德更为激进的是,加尔文完全排除了教会在个人信仰中的作用,认为只要个人充分理解了《圣经》即可获救,并且认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依据。
(2)在教俗关系上,加尔文认为,在教权高于政权的前提下,应实现教权与政权的统一。
(3)加尔文的思想中还包括许多有利于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伦理,如强调节俭、勤劳,并以此作为获得上帝恩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以强调等。
2.加尔文的教育思想
第一,加尔文十分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第二,加尔文提出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
第三,加尔文也十分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
第四,加尔文借鉴了许多同时代的优秀的教育实践经验。
第五,加尔文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有建树,他于1558年创办日内瓦学院,学院以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为目的。
(一)天主教改革的主要措施
为与宗教改革运动相抗争,天主教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第一,改组宗教裁判所,加强思想控制,以镇压异端。
第二,发展耶稣会,以与新教抗衡。
第三,召开特兰托大公会议。在会议上,确认了教皇的最高权威地位;并宣布所有的新教派别都是异端;宣称罗马天主教教义和仪式是正确的;会议通过广泛开设神学院的决议等。
第四,积极推进海外传教;以拓展信徒的范围。
(二)耶稣会与教育
1.耶稣会概况
耶稣会是16~17世纪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天主教教派组织,它在正统天主教教义的坚持以及通过教育扩大天主教影响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该组织对教育的关注,为后来西方教育留下许多经验和财富,在客观上为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作出了贡献。
2.耶稣会的教育
(1)教育目的
由于耶稣会把教育定位为是实现其宗教和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在教育目的方面,耶稣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和教会精英,以控制未来的宗教和世俗统治阶层。由此目的出发,耶稣会的教育主要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主,对初等教育基本上没有涉及。
(2)耶稣会的教育形式
耶稣会所设立的学校都以学院,(college)相称,学院包括初级部和高级部两部分。初级部修业年限为5~6年,内容以人文学科的学习为主。高级部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具体包括了哲学部和神学部。哲学部教学内容以逻辑、形而上学、心理学、伦理学和天文学等学科为主,而神学部除开设哲学部所开设的课程以外,还加强了对《圣经》和经院哲学的研究与学习,其修业年限为4~5年。 从教育内容本身来看,耶稣会学校与其他学校并无多大差异。但耶稣会学校的特色之处在于它的管理,在于它对师资的高要求和其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3)耶稣会的教育管理措施
耶稣会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章程,在耶稣会教育发展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耶稣会的章程主要是1559年由罗耀拉颁布的《耶稣会章程》和1599年颁布的《教学大全》,这些章程在耶稣会组织内部都具有法律的权威,这些章程对耶稣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规范作用,尤其是对耶稣会学校的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些章程使耶稣会教育的组织形式得到了统一,从而保证了耶稣会教育工作的高效率运行。
在两个章程的指导下,耶稣会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耶稣会认为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宗教训练,使教师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其次是要对教师实施知识方面的训练,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总体上讲,耶稣会教师的学识在当时比新教的教师要更为渊博;第三,耶稣会主张对教师实施有关的教育和教学方法训练,包括一些教学技巧、班级管理方法等方面的训。这些措施的出台;极大提高了耶稣会教师的水平,为耶稣会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方面,耶稣会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同时,耶稣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实行分级教学;教学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除开传统讲授法以外,耶稣会还引入了座谈、讨论、考试和竞赛等方法;学校很少采用体罚,即使采用也不由教师亲自执行,而是由校工执行,认为这样有利于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耶稣会提倡爱的教育和管理,强调和谐学习氛围的形成;耶稣会在学生管理上提倡学生间的相互告密,便于加强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这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和信任。
不可否认,耶稣会教育在教育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它的许多措施也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但由于耶稣会教育的逆历史潮流性,使耶稣会教育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出历史的舞台,这也是其耶稣会组织自身的定位所导致的必然归宿。
文艺复兴时期是整个欧洲变动最为剧烈的时代之一,社会发展线索众多头绪纷繁,宗教和世俗二者相互缠绕,这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重要时期。具体到教育领域来讲,世俗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彼此冲突,同时又相互借鉴直至实现融合,这些都为这时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正是由于这时期教育发展充满活力,一些新的教育探索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展开,这也为欧洲近代教育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发展,是整个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所在,它在西方教育发展的宏观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