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学习内容>>你问我答
回答:
首先,在教育性质方面,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其次,在教育内容方面,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文化、习俗和观念意识等;再次,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观察和模仿为主;然后,在原始社会后期,教育开始分化,出现了有阶级的教育,同时,也出现了文字及学校的雏形和萌芽。
回答:
古代埃及教育比较发达,与其它国家相比,其教育制度较为完善,学校种类更多一些:宫廷学校,是指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分别被委任官职;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也为学术中心;职官学校或书吏学校,是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12年;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较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较宽,修业期限长短不一。
回答:
“泥板书舍”是古代巴比伦迄今为止通过考古发掘证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苏美尔人达到了很高的文化高峰,并创造出了人类最早的文字,由于他们把这种文字用芦苇管或小木棒等工具刻写在泥板之上,因此,该文字也被称为“泥板书”,同时,用这种方式书写的文字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而起笔处则较为细小,形同木楔,因而又得名“楔形文字。”学校使用泥板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因而得名“泥板书舍”。
回答:
第一,古代东方各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及学校教育;第二,古代东方各国的教育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第四,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较为丰富;教育方法上,以体罚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家庭教育所占比重较大,还未形成正式的教育组织形式。
回答:
在古希腊的发展史上,把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这一历史时段成为“荷马时代”,这主要得名于记载这一时期并流传于世的《荷马史诗》。“荷马时代”实质上是古希腊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的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荷马史诗》中。
《荷马史诗》作为奠基性的作品,它所体现的这一时代的教育实践对后来西方教育发展产生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荷马史诗》此后作为成为西方文化的经典作品,作为教育内容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长盛不衰;第二,“荷马时代”所确立的四种基本道德品质,不仅成为后来西方人的重要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西方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所在;第三,《荷马史诗》确立了军事、道德和辩论等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为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也为西方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关于这一时代教育发展的意义和影响,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曾评价道:“荷马时代的教育包含着希腊教育的全部萌芽。”
回答:
斯巴达教育相对于整个古希腊教育而言的重要特点,也是重要贡献之处即在于对女子教育的重视,他们之所以重视女子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出于战争的需要,斯巴达把女子看成保卫家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男子外出征战时期,女子在保卫家园方面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妇女可以生育出健康的下一代的角度来考虑,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康的母亲才可能生育出健康的子女。
斯巴达的女子教育尽管其出发点是维护其军事寡头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体现出了较为先进的女性观念。
回答:
所谓希腊化是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其实质是希腊文化向其他地区进行传播和渗透的时期,也是使其他地区的文化打上希腊文化烙印的历史时期,同时更是希腊从繁盛走向衰落甚至最后导致灭亡的时期。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特点表现为:首先,希腊的教育制度在空间范围上得到了极大的传播,推动了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其次,文化和教育中心开始发生转移,埃及的亚历山大利亚城逐渐取代希腊雅典而成为地中海的文化、教育中心;第三,希腊的各级学校教育开始衰落,教育内容逐渐趋于窄化。小学教育只关注读写算方面的教育,注重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传统遭到人们的抛弃和破坏,而中学教育日益偏重知识的教育,体育和美育则逐渐遭到人们忽视,从而导致中学教育偏离了希腊的教育传统;第四,高等教育有所发展,出现了早期的雅典大学和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学;最后,教育机会逐步扩大。由于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扩大,使得教师之间的流动增强,这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
回答:
“产婆术”也被称作“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问答法”等,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启发诱导式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教学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四个环节。具体步骤为:首先,由苏格拉底提出问题,但不出示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启发下,使学生认识到原有观点的荒谬之处,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与帮助下归纳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之所以称之为“产婆术”是指这种方法像产婆接生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过程。
回答:
1.学前教育阶段(3~6岁)
儿童被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在女公民的监督下接受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有讲故事、做游戏、音乐和唱歌等活动。
2.普通的学校教育阶段(6~17岁)
柏拉图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无论其出身如何,都须到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教育内容和古代雅典的教育内容大致相似,仍然以音乐和体育为主,尤其强调基础的读、写、算等知识的传授。
3.埃弗比教育阶段(17~20岁)
这一阶段被称作青年军事训练团阶段或意志教育阶段。埃弗比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也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时,柏拉图也提出了“四艺”(几何、天文、算术、音乐)的学科设置,并把这些学科的教学与军事训练的要求相联系,赋予了这些学科以鲜明的军事色彩。因而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军人。
4.理智教育阶段(20~30岁)
埃弗比阶段结束后,通过相选拔使20~30岁具有接受进一步教育基础的少数贵族子弟接受更为高深的理智方面的教育,以培养他们成为高级官吏和哲学家,同时也培养他们理智的美德。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在保留“四艺”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和辩证法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强调抽象和思辨的学习,以培养未来官吏的哲学修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5.哲学王的培养阶段(30~50岁)
理智教育阶段结束后,大部分人都进入社会,只有个别有天赋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到35岁,这5年主要是对辩证法进行深入探究与学习;再经过15年的实践锻炼,到50岁时成为哲学王,最终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教育阶段划分充分表明他所设计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拔性质的教育,是属于精英型的哲学王的教育。
回答:
西塞罗认为作为一名雄辩家,首先要具有三项标准:
1.广博的学识,这种广博的学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教育外,还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的训练;
2.修辞技巧方面的特殊修养,标准为:表达正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语言应与演讲主题相关;
3.优美的举止和文静的风度,主要是强调演说过程中身体语言的运用。
此外,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西塞罗设置了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伦理学等学科,此外注重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法上,西塞罗认为练习是最好的方法,练习包括模拟演说和写作练习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