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古罗马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共和时期(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和帝国时期(前1世纪~公元5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由于王政时期是古罗马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关于教育的史料较少,基本上已无据可考。因此,我们所介绍的古罗马教育发展主要是介绍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教育发展概况。总体上看,古罗马教育的发展遵循一种实用的理念,这与古希腊的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古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发展
共和早期,儿童7岁以前主要是由母亲抚养和教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跟随母亲学习。男孩则跟随父亲在实践中学习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和经验等,同时也进行公民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养成社会所公认的公民道德。此外,还接受体育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为日后成为军人奠定基础,这方面的教育具体包括角力、游泳、骑马和使用各种武器等。有文化的家长还会教子女初步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古罗马早期颁布的法典《十二铜表法》也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
(二)古罗马共和晚期的教育发展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古罗马开始对外扩张,最终形成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146年,古罗马对希腊的完全征服,使古罗马的教育得到了质的飞跃:大批的希腊学者涌入古罗马,这些人成为古罗马最早的教师。同时古希腊灿烂的文化观念甚至习俗风情也随之进入,这些都对古罗马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使古罗马形成了自身的学校教育制度。
1.初级学校
7~12岁的儿童进入该类型的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相当于古雅典的文法学校。学校以私立为主,收费较高,所以很难使所有平民子弟都能到该类型的学校学习。并且这种学校发展并不正规,并未产生多大影响。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也学习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十分卑微,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背诵教师所讲的内容,学校体罚盛行。
2.中等学校教育
共和晚期的中等学校主要是文法学校,包括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两种。文法学校以私立为主,招收12~16岁的儿童,学生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以文法学习为主,包括对文学作品和作文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学校也设置历史、地理、几何、天文、音乐、数学等方面的学科。在条件较好的学校,还介绍一些初步的修辞学知识,为日后雄辩才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类学校中,体育受严重忽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较初级学校的要高。
3.修辞学校
16~20岁的青年入该类学校学习。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这是当时日趋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需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内容包括修辞学、哲学(包括辩证法和伦理学等)、法律、希腊语、数学、天文学和音乐等,其中以文学和修辞学的学习为主。从修辞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都凭借其出色的演说才能成为官吏,从而介入共和晚期罗马的政治生活。
总的来讲,共和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学习希腊教育的阶段,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古罗马教育真正走辉煌则要等到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出于统治的需要,古罗马的政治体制从以前具有一定民主性质的共和政体转变成为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专制政体。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相对于共和时期的教育而言,罗马帝国的教育发生了一定的改变:1.教育目的方面的改变:共和时期以培养演说家为主的教育传统,帝国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效忠帝国的顺民和官吏为目的;2.帝国时期开始对初等学校实现国家监督,将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3.提高教育的地位和教师待遇,实行官师合一的制度。
从学校制度上看,帝国时期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与共和时期基本一致。初级学校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文法学校的变化则在于以前十分盛行的希腊文法学校逐渐被拉丁文法学校所代替,并且这时期的文法教育逐渐走向形式化。修辞学校的教育内容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此外,帝国时期教育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在于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职业性学校,这类学校与当时的学校教育不同,他们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开了西方职业教育的先河。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基督教在产生之初是作为底层人民的宗教而出现的,是底层人民为了摆脱强大的帝国奴役的重要精神慰藉。基督教的早期教义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初步的平等博爱精神。随着基督教的逐步壮大,基督教由于威胁到罗马帝国的统治,因而开始遭到罗马帝国的压制,为了使基督教继续存在下去,基督教开始通过改变自身的教义来适应当时的环境,其教义开始宣扬“泛爱”,宣扬逆来顺受,宣扬君主是神的代表,基督徒要像敬神一样尊敬君主。由此,基督教开始逐步从平民宗教向统治宗教转变,这种转变到了公元4世纪时,终于为当时的罗马帝国所承认,成为罗马国教。也奠定了基督教在西方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基督教对教育的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教会向世俗学校派遣牧师作为教师,一方面起到监视和牵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达到排挤和取代世俗教师的目的;
其次,教会对教育内容按照宗教的标准加以控制和改变,在教育内容中渗透进宗教的精神,《圣经》开始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创办教会自己的学校。以教义学校为主,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主要围绕《圣经》来开展和组织教学。
基督教对教育的干预为日后教会教育取代世俗教育奠定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方文化的衰落。从另一个角度看,教会教育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西方文化遗产,延续了西方文化传统,在此意义上,基督教对教育的介入对于整个西方文化发展历史而言,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公元前106~43年)是古罗马最为杰出的演说家和教育家,也是杰出的罗马文学家,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被后人尊为“西塞罗文体”加以学习,他典雅的拉丁文体不仅促进了当时拉丁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后来西方文学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塞罗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雄辩家》一书中。
1.雄辩家的概念界定
西塞罗指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任何需要用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又审慎地进行演说。他认为,能就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的演说是雄辩家最为本质的特点。
2.雄辩家的标准以及教育
西塞罗认为作为一名雄辩家,首先要具有三项标准:
(1)广博的学识,这种广博的学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教育外,还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的训练;
(2)修辞技巧方面的特殊修养,标准为:表达正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语言应与演讲主题相关;
(3)优美的举止和文静的风度,主要是强调演说过程中身体语言的运用。
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西塞罗设置了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伦理学等学科,此外注重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法上,西塞罗认为练习是最好的方法,练习包括模拟演说和写作练习两种。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约35~约95年),是公元1世纪时期罗马最杰出的教育家,在雄辩术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和雄辩家培养方面的丰富经验。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该书既是他自己多年雄辩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
昆体良和西塞罗一样,都以培养雄辩家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1.论教育与天赋
昆体良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重视人天性差异的传统,并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人的天赋虽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昆体良认为,教育在人之为人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昆体良也并未忽视儿童间客观存在着的天性差异,由此提出了教育应加强对儿童天性的了解,具体为: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
2.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昆体良所处时代,人们对学校教育颇有微词,认为学校教育不如家庭教育优越,为此,昆体良提出了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的观点。首先,学校教育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其次,学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第三,学校可以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第四,学校还可以发展儿童之间的友谊,促进和培养儿童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教学理论
(1)在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出现了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昆体良认为大多数的教学都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多少,每个学生都可以十分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授;在他的著作中,他还提到过当时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因此,可以说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具有班级授课制的萌芽,而不能说他创立了班级授课制。
(2)在专业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的关系方面,昆体良认为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教育基础之上。
(3)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以启发诱导和提问为主;在教学安排上,昆体良提出了学习和休息应交替进行的原则;在休息的方式上,昆体良认为游戏是最好的休息方式。
(4)昆体良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有:第一,教师应该德才兼备,既要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雄辩术,又要教学生学习做人;第二,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应严肃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第三,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多鼓励少惩罚。奖励时要注意分寸的把握;第四,教师应懂得教学的艺术,教学应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第五,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先天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教师要注意到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和心性方面的差异,及时根据这些差异调整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