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七章 古代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知识点二 古代希腊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在希腊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雅典的教育,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创造并发展了早期的教育理论体系。

古希腊的教育实践

古代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祥地。古希腊的教育发展起源于以《荷马史诗》命名的“荷马时代”,后来经过了古代城邦国家的教育发展(以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发展为典型代表),直至希腊化时期希腊教育的传播等几个阶段。在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孕育出了古代希腊丰富的教育思想,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并发展了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最早的教育理论体系。

一、荷马时代与西方教育的起源

在古希腊的发展史上,把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这一历史时段成为“荷马时代”,这主要得名于记载这一时期并流传于世的《荷马史诗》。“荷马时代”实质上是古希腊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的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荷马史诗》中。

(一)荷马时代的教育

“荷马时代”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古代东方各国最初的教育组织形式一样,以自发的家庭教育为主,家长尤其是父亲担负起主要的教育责任。

在教育内容方面,这一时期主要包括三部分的教育内容,即军事教育、道德教育(形成了古希腊最为推崇的四种基本的道德概念,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和辩论方面的教育。军事教育主要培养适应当时社会生存需要的各种军事技能;道德教育则是为了养成当时社会所规定的一定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这一时期主要推崇四种最为基本的道德概念,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也为后来的古希腊民族所继承,被称为“四大德”,成为古希腊民族的典型道德特征;辩论教育则是训练人参与军事民主社会民主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由于这一时期文化发展所限,智力教育几乎没有体现;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教育内容的不完备性特征。

“荷马时代”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相应军事技能、辩论才能和具有基本道德品质的军人和武士。

(二)《荷马史诗》对后来西方教育的影响

1.《荷马史诗》此后作为成为西方文化的经典作品,作为教育内容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长盛不衰;

2.“荷马时代”所确立的四种基本道德品质,不仅成为后来西方人的重要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西方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所在;

3.《荷马史诗》确立了军事、道德和辩论等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为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也为西方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这一时代教育发展的意义和影响,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曾评价道:“荷马时代的教育包含着希腊教育的全部萌芽。”

二、古代斯巴达的教育

(一)古斯巴达教育发展的经济、政治环境

古代斯巴达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这决定了斯巴达主要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经济地位,导致古代斯巴达与外界接触较少。

古代斯巴达在政治体制上属于典型的贵族寡头统治。全国由三个等级组成,包括斯巴达(Sparta)人、皮里阿西人(Perioeci)和希洛人(Helots)。其中斯巴达人属于统治阶层,是贵族,但人数较少,全国共9000户,约30000多人;皮里阿西人则属于自由民,从事工商业,但没有政治权利;而希洛人则是被征服的奴隶,既没有经济权利,也没有政治权利,但人数在三个等级中是最多的,共有30余万人。实际上从人数上讲,古代斯巴达属于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这种现实状况追使统治阶层选择较为残酷的统治形式,即对多数人暴政。因此,专制、等级和暴力成为斯巴达社会的典型特征。

(二)古斯巴达的教育概况

1.古代斯巴达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为巩固和维护少数斯巴达人对多数希洛人和皮里阿西人的统治,斯巴达选择了极端的军事寡头统治,这种制度设计决定了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性质主要是一种集权、专制的军事教育。由这种教育性质所决定,斯巴达的教育权只有斯巴达人才享有,而包括皮里阿西人在内的被统治阶层,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为:通过严酷的军事训练,把斯巴达贵族子弟培养成维护贵族统治的武士和军人。为更好地实现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古斯巴达还特别实施了婴儿选择制度,选择那些先天身体条件比较好的婴儿以为日后的教育做准备,那些不健康婴儿则被弃之荒野。斯巴达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优越性,培养体格健壮的战士。

2.古代斯巴达的教育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0~7岁)

7岁以前的儿童须在家接受以母亲为主的家庭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儿童的身体养护为主,并培养其知足、愉快和不计较等方面的品格。

(2)集中的军事教育阶段(7~18岁)

集中的军事教育阶段主要以军事训练和道德养成为主,教育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儿童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养成他们勇敢、坚忍、顺从和爱国的品质等。

教育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标枪等五个项目。此外也进行音乐、神话故事等方面的教育,但这些教育无一例外都打上了军事烙印。

教育方法方面,这一阶段为了养成儿童坚毅、刚强、勇敢和机警等方面的品质,主要采取忍耐劳苦和鞭打等方法,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赤足行走,在冬天只能穿一件衣服,以锻炼儿童忍受艰苦环境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儿童还经常接受鞭打的训练,这一方面是为日后的教育做准备,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儿童忍受痛苦的能力,强化儿童的意志品质。

(3)埃弗比教育阶段(18~20岁)

18岁以后,必须首先接受鞭打的考验,只有那些合格者才能进入埃弗比教育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的教育任务就是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学习内容是对“五项竞技”的强化和加深,重点在于把这些技能运用到实际军事作战中。到20岁后,斯巴达青年开始进入正规的军事机构服役,直到30岁,才能成为正式的斯巴达公民。

3.斯巴达的女子教育

斯巴达教育相对于整个古希腊教育而言的重要特点,也是重要贡献之处即在于对女子教育的重视,他们之所以重视女子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出于战争的需要,斯巴达把女子看成保卫家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男子外出征战时期,女子在保卫家园方面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妇女可以生育出健康的下一代的角度来考虑,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康的母亲才可能生育出健康的子女。

斯巴达的女子教育尽管其出发点是维护其军事寡头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体现出了较为先进的女性观念。


三、古代雅典的教育发展

(一)古代雅典教育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

古代雅典是与古代斯巴达齐名的一个城邦国家。雅典地处希腊阿提卡半岛之上,境内三面临海,多优良港湾,据史料记载,古代雅典与地中海沿岸国家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雅典的文化发展。

从政治上讲,雅典是一个典型的奴隶主民主制度国家,实行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这使得在其公民之间,具有一定的民主参与氛围;同时民主的参与也强调社会的和谐,“和谐”观念成为整个雅典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核心概念。

(二)古代雅典的教育发展概况

1.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

古代雅典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和谐”,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且具有一定道德的社会公民。具体是指培养包括智力、身体和道德等方面在内的和谐全面的人。

2.古代雅典的教育内容

(1)音乐教育:在古代雅典,音乐教育几乎包括了除体育以外的所有的科目,它不仅指节奏、旋律和声调,而且还包括诗歌、阅读、写字和算术,甚至包括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总之,古代雅典的音乐教育是凡有关知识、陶冶性灵、培养德行的学问都算在音乐教育的范畴之中。

(2)体育:古代雅典的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和古代斯巴达相似,都以“五项竞技”为主,也包括了游泳等其他有助于身体强健的科目。但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发展体育是通过体育训练使人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雅典人在注重身体健美方面的训练的同时,也注意在体育中渗透道德方面的训练和教育,以培养儿童一定的道德规范和素养。

3.古代雅典的教育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0~7岁)

儿童在7岁以前由父母在家庭中进行养育和教导。婴儿出生后,被放到父亲的脚边,如果父亲将其抱起即承认养育他,否则则会把婴儿扔掉。古代雅典的家庭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斯巴达要发达,他们十分看重玩具的教育作用,发明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玩具,如拨浪鼓、铁环和陀螺等。同时讲故事也是这一时期家庭教育重要的教育形式。可以说,家庭教育阶段同样是围绕“和谐”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

(2)基础的学校教育阶段(7~15岁)

这一阶段又可以根据学习重点的不同,而划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7~12岁的阶段,儿童主要是在音乐学校和文法学校接受基本的读写算方面的教育,这时也进行一些基本的和简单的身体方面的训练,为以后进一步的高强度的身体训练奠定基础。《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是这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二阶段是12~15岁的阶段,这一阶段是音乐教育与体育并重的阶段。除继续在文法学校学习外,主要是在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以五项竞技为主,目的在于增强儿童的体魄,训练其相应的军事、体育技能。

(3)体育馆学习阶段(15~18岁)

这一阶段的教育属于选择教育,只有那些经过选拔被证明是合格的贵族子弟,才可以进入体育馆进行学习。国家体育馆实际上是实施全面教育的场所,主要实施体育训练,内容仍以五项竞技为主。同时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其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具体包括文法、修辞和哲学等学科。目的在于培养青年参与政治生活的才能。

(4)埃弗比的军事教育阶段(18--20岁)

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预备公民阶段,主要以军事训练和实习为主。到了20岁以后,经过一定的仪式,青年会被授予公民称号,正式成为雅典的公民。

(三)古代斯巴达和古代雅典教育的比较

从教育性质角度讲,都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教育。但斯巴达是一种极端的军事教育,而雅典则施行的是具有一定自由的、能满足人和谐发展要求的教育;

从教育目的上讲,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秩序而培养人才。但在培养的途径选择上,斯巴达实行了极端的军事人才的目标定位,而雅典则力图通过人的和谐而又全面的发展达到培养统治之才的目的;

在教育内容方面,尽管都强调体育和音乐教育,但各自的侧重不一样。斯巴达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而雅典的教育则在注重体育的同时,也更多地体现出文化、智力的色彩。

在教育方法上,都强调体罚,但似乎斯巴达的体罚力度较之雅典更甚。

此外,古代斯巴达十分注重女子教育,而这恰巧是古代雅典所忽视的。

总之,古代斯巴达和古代雅典的教育共同开创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教育的起源。

四、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希腊化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其实质是希腊文化向其他地区进行传播和渗透的时期,也是使其他地区的文化打上希腊文化烙印的历史时期,同时更是希腊从繁盛走向衰落甚至最后导致灭亡的时期。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特点:

(1)希腊的教育制度在空间范围上得到了极大的传播,推动了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

(2)文化和教育中心开始发生转移,埃及的亚历山大利亚城逐渐取代希腊雅典而成为地中海的文化、教育中心。

(3)希腊的各级学校教育开始衰落,教育内容逐渐趋于窄化。小学教育只关注读写算方面的教育,注重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传统遭到人们的抛弃和破坏,而中学教育日益偏重知识的教育,体育和美育则逐渐遭到人们忽视,从而导致中学教育偏离了希腊的教育传统。

(4)高等教育有所发展,出现了早期的雅典大学和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学。

(5)教育机会逐步扩大。由于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扩大,使得教师之间的流动增强,这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正是在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孕育出了古代希腊丰富的教育思想,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创立并发展了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最早的教育理论体系。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出生于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当地有名的接生婆。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对西方哲学史的贡献在于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关注“人”的研究。而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以其“产婆术”著称。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论教育目的与教育意义

对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使人进步,这种进步对任何人皆适用。苏格拉底自己是一个典型的专家治国论者,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治国之才,关于这种治国之才的具体标准,苏格拉底指出他们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并且要具有各种实际有用的知识。

2.智慧即德行

苏格拉底认为,通过智慧的训练和养成可以塑造出良好的德行,而德行的好坏是以智慧的程度高低为重要基础的。而智慧是通过教育加以训练和养成的,由此推论出道德是可教的,道德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为以后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基础。

3.苏格拉底论教育内容

从培养治国者的教育目标出发,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要掌握广博的而又实用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广播而又实用的知识,不仅包括当时在古希腊十分流行的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必需的各种实际知识,还应当将几何、天文和算术列为学习科目,他认为学习这些科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粹的理论思辨。

(二)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称作“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等,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启发诱导式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教学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四个环节。简单地讲,苏格拉底教学法就是首先由苏格拉底提出问题,但不出示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启发下,使学生认识到原有观点的荒谬之处,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与帮助下归纳出正确结论的方法。之所以称之为“产婆术”是指这种方法像产婆接生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过程。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历史价值就在于该方法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学生或学习者放在了核心的位置,第一次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教育思想体系相关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启示。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母亲是希腊著名政治家梭伦的后裔,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直至28岁,前386年41岁时于雅典近郊创办阿卡德米学园,直至公元前347年去世。他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中。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誉为教育领域的三大里程碑。这也足见柏拉图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基础

1.柏拉图的政治观

柏拉图主张哲人政治,即主张有智慧的哲学家来治理和统治国家。他把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家,也被称为哲学王,这是理想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柏拉图认为这一等级的人是由金子所做成;第二等级为军人,由白银做成,军人同样属于国家的统治阶层,属于国家的卫护者;第三等级则是手工业者和自由民,是由铜和铁等金属做成。柏拉图旨在通过金、银、铜、铁来标明各自等级、地位的高低与贵贱。

同时,柏拉图也通过赋予不同等级以不同的道德品质来标明等级身份的不同,他认为哲学王应具备智慧的品质,而军人的品质则是勇敢,对于手工业者和自由民来讲,则被赋予了节制的道德品质。而这三类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使社会处于有序之中,这就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成为柏拉图维系其理想国家和理想社会的内在道德纽带。

2.柏拉图的哲学观

柏拉图哲学观的核心论点是理念论,即普遍的真理。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可以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而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了解和掌握各种理念。

柏拉图把整个世界划分成了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两部分,其中理念世界是可知的世界,而现实世界是可以感觉的世界。他认为,只有对可知世界的认识才能算是知识,而对可见世界或对可以感觉的世界的认识只能算是意见,因而,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就是对可知世界的追求,是对理念世界的探究和追求,至此,柏拉图表明抽象的概念、真理等才是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的。

3.柏拉图的回忆说

从理念论出发,柏拉图提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解弊和回忆的过程。他认为,人在出生时灵魂中就蕴藏着某些普遍的原理和概念,只是在人出生后,这些先天的知识、概念和原理被世俗事物所蒙蔽,导致人们暂时性的遗忘了这些概念和原理。因此,柏拉图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对物质世界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认识真理就是接近最高的理念。认识真理的过程也就是回忆理念世界的过程。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的过程,学习只不过是回忆,“学习即回忆”。

(二)柏拉图的教育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是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在柏拉图身上的完美结合。

1.教育目的观

柏拉图对教育目的进行了分层,包括教育的普遍日标和教育的终极目标两类。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普遍目的在于培养国家的统治人才,即培养哲学王和军人,同时他也主张通过教育使自由民和手工业者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使人们了解理念世界,养成人们善的理念。

2.教育阶段

(1)学前教育阶段(3~6岁)

儿童被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在女公民的监督下接受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有讲故事、做游戏、音乐和唱歌等活动。

(2)普通的学校教育阶段(6~17岁)

柏拉图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无论其出身如何,都须到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教育内容和古代雅典的教育内容大致相似,仍然以音乐和体育为主,尤其强调基础的读、写、算等知识的传授。柏拉图较为进步的是,他比较注意音乐和体育的联系,认为音乐和体育二者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促进的。

(3)埃弗比教育阶段(17~20岁)

这一阶段被称作青年军事训练团阶段或意志教育阶段。埃弗比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也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时,柏拉图也提出了“四艺”(几何、天文、算术、音乐)的学科设置,并把这些学科的教学与军事训练的要求相联系,赋予了这些学科以鲜明的军事色彩。因而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军人。

(4)理智教育阶段(20~30岁)

埃弗比阶段结束后,通过相选拔使20~30岁具有接受进一步教育基础的少数贵族子弟接受更为高深的理智方面的教育,以培养他们成为高级官吏和哲学家,同时也培养他们理智的美德。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在保留“四艺”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和辩证法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强调抽象和思辨的学习,以培养未来官吏的哲学修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5)哲学王的培养阶段(30~50岁)

理智教育阶段结束后,大部分人都进入社会,只有个别有天赋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到35岁,这5年主要是对辩证法进行深入探究与学习;再经过15年的实践锻炼,到50岁时成为哲学王,最终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柏拉图的教育阶段划分充分表明他所设计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拔性质的教育,是属于精英型的哲学王的教育。

3.柏拉图的女子教育思想

柏拉图继承了古代斯巴达对女子教育十分重视的传统,并为女子教育的实施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他认为各种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身上,根据自然,男女都可担任各种职务。因此,他指出女子应和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女子也应同样接受体操训练和军事教育。这实际上是对古代斯巴达女子教育实践的理论化表述,也体现出了初步的男女平等的思想萌芽。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所研究的学科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学科和知识部门。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甚丰,相传著作有1000多卷,流传至今的不到其作品的四分之一,足见他思想成就的巨大。

亚里士多德出身于医生家庭,父亲曾为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入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直至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公元前343年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园,使该学园成为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中心,对后世西方教育机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22年去世。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1.质料与形式说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说是在批判柏拉图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他提出了世界的两大构成要素质料和形式,他认为事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质料即是指现实世界的各种物质因素,它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之所以转变为现实性,是由于形式推动和作用的结果。因此,质料是事物发展的基础,而形式是事物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关键。质料与形式的统一共同构成了运动。

2.灵魂论

灵魂问题是整个古希腊探讨的中心问题之一,对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灵魂包括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两种,而非理性灵魂则又可分成植物性灵魂和动物性灵魂。这样,灵魂实质上就由三部分组成: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这三种灵魂如果与人的发展相对应的话,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性灵魂对应于人的生理发展如营养、生长、发育等;动物性灵魂则对应于人的本能、情感、欲望等;理性灵魂对应于人的思维、理解、判断等。由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发展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身体发展、情感发展和理智发展。

3.白板说

白板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深化,亚里士多德在讨论知识的起源问题时认为,人的大脑在出生时就像一张白板或白纸一样,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经验和外部的客观物质世界。因此,人类知识的获得是外部的感觉、经验通过一定的形式逐步进入意识的结果,教育的作用则正在于此。

(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阶段论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对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观察,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思想。

第一阶段(0~7岁)为学龄前幼儿教育阶段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这一时期应顺应自然,以儿童身体的发育成长为主。5岁以前通过游戏进行身体活动,结合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育,5岁后可进行初步的课业方面的学习等。

第二阶段(7~14岁)为初级学校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强调和谐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发展人的非理性灵魂。教育内容主要是阅读、书写、体育和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主要的教育科目,音乐不仅是进行美育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还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三阶段(14~21岁)为智力教育阶段

也有学者把这一阶段称作高等教育阶段。关于这一阶段的论述现已无据可考,现在对此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学园的材料。这一时期以学习思辨学科和哲学为主,教育内容可能包括“四艺”和“三艺”等学科,主要的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智灵魂。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适应自然思想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包含着西方最早的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萌芽。

从灵魂论出发,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发展首先应是非理性灵魂的发展,只有在此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理性灵魂才能得到逐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发展过程,合理的教育就应遵循这种自然过程。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目的与作用的界定就应该效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