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第七章 古代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知识点一 教育的起源及初步发展


人类教育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如何从其他的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社会现象的?教育又是在人类进化的哪一个生物阶段出现的?当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产生后,其最初的发展是什么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人类在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教育起源的理论流派

教育最初究竟是如何起源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是近代西方第一个有代表性的教育起源观点,代表人物包括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harls Letourneau,1831~1902)、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Sir Thomas Perey Nunn,1870~1944)等。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主要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即“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其核心观点就是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是一种本能性的行为,人类的教育与动物的教育并不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和不同,都是本能的反映而已。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出现并一度十分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教育起源问题研究上的反映。

(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以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为代表,该学说是在批评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基础上形成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非理性的”“单纯无意识的模仿”。因此,他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从未表现出是有意识的过程,人类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一种心理的学习过程和现象。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模仿,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孟禄将教育的起源归之为心理起源。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观点由苏联学者、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所提出的。这种观点也被我国学术界所普遍采用。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主要来源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理论所推导出来的。米定斯基认为:“只有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理论出发,这个著名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为什么说教育是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呢?米定斯基根据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理论观点,认为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经验丰富的长辈对年青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四)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进行范围拓展或修正的基础上的。最早由我国教育家杨贤江(1895—1931)所提出。

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指出:“教育的起源只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教育的产生,就只根植当时当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产生从本质上是对人类需要的不断满足,教育因而起源于人类存在的各种需要。

(五)对教育起源理论的评价

除开以上四种观点外,关于教育的起源还有许多学术上的争论和观点,但主要以这四种为其代表。综观这四种观点,各有所长,也各有偏颇和侧重。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强调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的联系,具有合动物性的一面;但同时,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在强调人类教育与动物学习存在联系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把人类教育等同于动物的本能学习,这有失偏颇;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则在重视儿童模仿学习的同时,漠视成人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主动性的发挥,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和需要起源论则把教育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教育从其起源上,主要社会经验的传递和个体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这两种观点充分注意到了人类主动性在教育中的体现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两种教育起源论的不足。

二、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特点

原始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了很长的发展历程,前后经历了前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和军事民主制社会等四个时代,如果按照不同时期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加以划分的话,则可以包括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等三个时代。

作为人类最初的社会发展形态,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实行原始的民主制度。到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军事民主制的出现,最初的军事贵族产生,财产的私有制、等级制度开始出现,原始社会从此逐步向阶级化的奴隶社会开始转变。相应地,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也有其初级特性,对人类教育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奠基性意义和作用。

(1)教育性质方面,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2)教育内容方面,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文化、习俗和观念意识等。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观察和模仿为主。

(4)在原始社会后期,教育开始分化,出现了有阶级的教育,同时,也出现了文字及学校的雏形和萌芽。

三、古代东方各国的教育发展

古代东方各国主要是指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伯来四个国家和地区。

(一)古代巴比伦的教育发展

古代巴比伦地处西亚,居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现在的伊拉克)。境内以平原地形为主,农业十分发达,这为古代巴比伦的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古代巴比伦,文化十分发达,不但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同时,在自然科学、数学和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都成为古代巴比伦教育走向高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古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

苏美尔文化是巴比伦文化的前身,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开始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并在两河流域建立起了自己的奴隶制国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苏美尔文化开始衰落,后为巴比伦文化所取代。因此,古代巴比伦文化是苏美尔文化和巴比伦文化的集合体。

在文化上,苏美尔人达到了很高的文化高峰。他们创造出了人类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泥板书”(由于把这种文字用芦苇管或小木棒等工具刻写在泥板之上)或“楔形文字”(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而起笔处则较为细小,形同木楔)。

在自然科学、天文学和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公元前2000年初,巴比伦人就已经可以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了,他们还制定了历法,将每月确定为29日或30日;在数学方面,巴比伦人发明了60进位制,会四则运算,会开平方和立方,会解二次方程式和某些三次方程式等。

在医学和建筑学方面,古代巴比伦人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至今仍流传于世的“空中花园”就是其典型代表。

2.古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

古代巴比伦教育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发祥地,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泥板书舍”:古代巴比伦出现了迄今为止通过考古发掘证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主要使用泥板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也因此得名。

寺庙学校:由于早期的文化知识大多由祭司阶层所垄断,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寺庙学校,分为初级和高级教育两种,初级教育主要传授读写方面的内容,高级教育除了读写外,还须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和祈祷文等。

教学方法方面,古代巴比伦主要采用讲授法,实行师徒传授制。学校纪律严格,常采用体罚,学生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棒打和鞭笞的处罚。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发展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贯穿全境,境内多以平原地形为主,由此发展出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古代埃及灿烂的文化。

1.古代埃及的文化

古代埃及是和巴比伦几乎同时出现的人类早期的又一文化发展高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与古代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同样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古代埃及的文字开始时是象形文字,后来古埃及人发明了24个辅音字母,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这是埃及人对人类的独特贡献之处。这种字母文字后来传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腓尼基文字的基础,而腓尼基文字最后对希腊字母的产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古埃及也在书写工具的发明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发明了“纸草”,这是一种可用于进行书写的人类最初的纸张,这为文字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较古代巴比伦的泥板书而言,“纸草”的发明无疑是一大进步。

在天文学上,古埃及人能够对行星和恒星进行区分,编制了天体图,还制定了精确的太阳历,将一年划分为365天。

在数学方面,古埃及人采用了10进位制,对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了3.16等。

在医学领域,古埃及人首次提出了“大脑”的概念,并运用多项医疗技术制作木乃伊,标志着古埃及的医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在建筑领域,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古代埃及建筑表明了其建筑水平的高超。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系统,具体包括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等四种学校类型。

宫廷学校:是由法老在宫廷中开办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为皇室子弟提供教育,培养未来的官吏。

僧侣学校:这是一种开办于寺庙中的学校,着重于科学技术的教学,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数学、天文学、建筑学、水利学、测量学和医学等,为国家培养能力出众的人才。同时,僧侣学校也承担起了全国学术中心的责任。

职官学校:主要以训练特定官员为目的的学校,学习年限通常为12年。该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和专门职业课程的教育,其师资以在任官吏为主。

文士学校:以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为其目标,该类型学校属于最低级的学校,因此,入学限制较少,招收人数较多,修业年限也比较具有弹性,可长可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该学校主要以书写为主,同时也包括公文、书札、契据和训诫等方面的学习。其中训诫是主要的书写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以灌输和体罚为主。古代埃及有谚语曾这样说道:“男孩的耳朵是长在背上的,只有打他他才听。”这也表明这一时期教育的体罚色彩。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发展

古代印度地处南亚,其疆域较现在的印度要大,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境内印度河和恒河贯穿全境,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造就出了发达的古印度农业文明。古印度的教育主要由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组成:前者是一种典型的贵族式的私立教育,而后者则是强调众生平等的宗教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婆罗门是古印度早期宗教的称谓。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教育都属于婆罗门时期的教育范畴,教育权都掌握在婆罗门手中,教育对象也以婆罗门种姓为主,教育内容主要是宣扬婆罗门的宗教教义。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包括家庭教育和早期的学校教育两种。

家庭教育: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是主要的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婆罗门的宗教经典为主,教育方法主要是家长口授、学生背诵。

早期的学校教育:到了公元前8世纪后,出现了最初的学校教育形式,即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他们通过接受家长的丰厚赠礼为生,同时学生须为他们代种田地,这实际上是古代印度最初的专职教师。“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与家庭教育时期的内容一致,都以宗教内容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除开继承了家庭教育时期的教育方法外,这一时期较为强调师道尊严,体罚成为主要的教学管理手段。此外,古儒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利用年长的儿童充当助手,由他们协助教师进行教学。

2.佛教教育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相对于婆罗门严格的等级宗教而言,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是一种大众的平民宗教。佛教的教育场所主要是寺院,教育内容以佛家经典为主,与婆罗门教育不同的是,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佛教以各地的地方方言为主,照顾到了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使教育向更加普及化方向发展。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发展

古代希伯来地处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以希伯来人为主,希伯来人由以色列和犹太两个部落组成。 在教育性质上,古代希伯来的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宗教教育,主张:人人必须受教育,才能成为上帝的真正信仰者;只有人人成为诚笃的信仰者,才能使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故不受教育之人必须被剥夺一切权利并放逐城外,未设置学校的城市乃是不容存在的。

在教育形式上,古代希伯来根据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教育形式。前期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亲既是家庭的祭司,又是子女的教师,教育内容以宗教为主,主要是《圣经·旧约》。在希伯来帝国后期则逐渐发展到学校教育阶段,当时希伯来人的每村都设1所学校,由专人管理,并确立了特定的师生比,儿童在25名以内者,由教师1人教学,儿童满40名,另增设助教1名。儿童满50名者,设教师2人。希伯来学校教师被称为“拉比”,相当于埃及的文士。

在教育内容方面,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除开继承了传统家庭教育对《圣经》的传授,同时还纳入了各种《圣经》注疏的教育,这成为儿童最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四、古代东方各国的教育发展特征

(一)古代东方各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及学校教育;

(二)古代东方各国的教育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四)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较为丰富。教育方法上,以体罚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家庭教育所占比重较大,还未形成正式的教育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