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2. A 3. B 4. A 5.D 6. C
1.ABCD 2. ABC
1.对 2. 错 3. 错
1.简述1922年新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的异同点。
答案:1922年新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小学年限缩短一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而中学为旧制的4年延长为6年两级制,符合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普通中学中亦有职业教育的成分,由旧制的单一准备升学改为升学与就业兼顾,改变了原来学制中双轨制的特点,表现为民主的单轨制;中学和大学中实行学分制、分科制和选科制,适应了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程度,使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个性发展;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得大学教育更加专业化;从对各类学校、科目的设置以及年限长短的规定来看,都强调可以根据地方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变动,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2.简述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答案:(1)军国民教育,包括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军事训练是为了强兵自卫,恢复国权;(2)实利主义教育就是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在五育中以公民道德为中坚;(4)世界观教育,蔡元培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5)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美感“介乎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美感教育可以陶冶性情,消除人我之见,使人超越利益关系。
1.论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答案: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这一论题本身又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的意义,“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的;其次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会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第三,教育可以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即是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陶行知还说过:“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生活即教育”要求重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二者的不可分离,表现出对八股传统教育的批判精神。
(2)“社会即学校”
主张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以社会为学校”,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范围:“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同时“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主张走出校门,接触生活和社会,在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向群众学习。他曾经在诗中提到:“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课堂”,对这种青天为顶、大地为席的社会教育进行了讴歌。
(3)“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主张教和学都应该围绕生活实践这一中心而进行,认为劳力和劳心的结合才能获得“一切发明”。这一观点是建立在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