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视频课堂>>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创建



 知识导入

他从小家境贫寒,10岁进私塾,次年进入新式学堂。1911年高小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7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应聘为南京高师学监处事务员,同时在商务印书馆附设函授部的英文科学习,期间发表了多篇教育译作;1919年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参加《少年世界》和《少年社会》的编辑工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接编《学生杂志》,致力于向青年学生宣传革命。1923年经沈雁冰等人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帮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并在上海大学附中兼课,担当起青年领袖的角色。1925年在上海发起组织教职员救国同志会。“五卅运动”中,任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1927年曾任短期的杭州《民国日报》编辑。大革命时期,是上海工人起义的组织者之一,曾任上海市教育局代理局长。“四·一二”政变后遭到通缉,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担任中国留日学生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撰写和翻译了许多教育理论方面的论文和著作,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教育史的著作《教育史ABC》也于此时成书。

问题:图片中的人物是谁呢?他提出了哪些教育思想呢?

教师解析

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英甫),笔名李浩吾、叶公朴等,浙江余姚人。杨贤江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完成专著两本,论文约300篇,译书译文约20部/篇。他是我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第一人,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战士,为我国无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它“以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起源于生产劳动的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杨贤江认为教育可以起到“率先领导或促进的功能”,但是“教育绝对不会也不能超越了时代与环境”,教育的可能性存在着限度,基于这种观点,他对于当时的“教育救国论”、“先教育后革命”等观点进行了批判。

如何全面认识、合理发扬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本章“新民主主义教育”【知识讲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