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视频课堂>>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这些教育家用自己的热忱与思想引领着当时的中国教育逐步走向近代化。
问题: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解析
洋务教育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之后的冯桂芬和郑观应等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些观点实质上都是中体西用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洋务教育思想的核心。1898年4月,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中对这一思想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论述,这实际上也是整个清末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体西用的思想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但其出发点仍然是维护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进步思潮的发展,终将为社会所淘汰。
19世纪60年代开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逐渐发展,最终于19世纪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的思想在源头上与洋务教育思想相同,都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发展。他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向西方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洋务派仅仅停留在实用技术和浅层律例的层面,而维新派则认为要改革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改革。维新派认为,只有进行改革,中国才能有出路,而改革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教育。他们尖锐地批评封建社会用以维护自己存续的纲常名教,抗议“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竭力主张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变革传统的封建教育,全面学习西学,仿照西方学制建立系统的各级学校。其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提出了系统的维新思想,成为维新教育的代表人物。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呢?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知识讲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