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学习内容>>你问我答
回答: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回答: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回答: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是:
(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其次,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熟读”和“精思”。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此外,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3)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作者本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所谓“涵泳”就是要反复思考,细心玩索,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
(4)切己体察。读书不能做表面文章,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抓紧,二是精神上振作和集中。
(6)居敬持志。“居敬”强调读书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持志”强调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而不松懈。
回答:
元代书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书院数量很多。元代书院在快速发展中,其性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书院的官学化。在唐宋时期,书院是民间团体和私人所办的私学性质的教育机构,是私学在新形势下新发展。即使在宋代书院接受了官方的赐书和学田等方面的支持,但私学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在辽、金、元时期,政权对书院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和控制,并最终导致书院的官学化。
书院官学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南宋灭亡以后,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剧,汉族知识分子不愿做元朝的官,不肯到元朝所设立的学校去讲学,甚至不愿自己的弟子到元朝的学校去学习,一些南宋遗臣和知识分子乃隐居自办书院。针对这种情况,元朝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尊孔崇儒,安抚儒家知识分子,设立儒学教育的学校,吸收汉人知识分子。一方面,为缓和民族矛盾,元朝统治者对现有的书院不是采取取缔的方法,而是因势利导,对汉人知识分子自办的书院予以认可,并积极倡导不愿出仕的汉族知识分子汉人知识分子自办的书院予以认可,并积极倡导不愿出仕的汉族知识分子创办书院,进行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
回答:
明代的科举制度与前代相比更加完备,学校和科举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科举必由学校,“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此外,明代的科举制定了详细的科举程序。明代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明太祖时首创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一律采用“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项,源于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所采用的经义。八股文亦称时文,都是俗称,它的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的文字,是阐述命题义理的作文。八股取士制度的特点是科举考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八股文是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和时文。八股文的结构体裁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股八部分组成。
回答:
王守仁对儿童教育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他针对当时社会中体罚儿童、“不知导之以礼”的做法,提出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窥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只有从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出发,才能使教育如“时雨春风”,发挥效果。他提出儿童教育主要应该包括“歌诗”、“习礼”和“读书”三部分内容,既增进知识,又陶冶性情,改善体质。
回答:
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教育内容也要反对空疏无用的书本和空谈,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在教学方法上,颜元反对理学的“主静”观点,特别强调“习行”,他提出“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人们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就必须通过“习行”,把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颜元还重视劳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颜元的强调“习行”,并非意味着他排斥书本知识,事实上他也主张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只是认为读书、讲授都必须与“习行”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