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视频课堂>>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知识导入

提起科举,人们往往会产生一些误解,认为科举考试古已有之,而且还与保守、封闭、落后分不开,其实科举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建立之初还是有一些进步性的。但在中国实行了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为什么最终会走向衰落呢?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问题:科举制度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它对我国以及世界考试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师解析

科举制始于隋,兴盛和完备于唐,废于清末,历时1300年,是我国实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取士制度,对我国以及世界的考试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如何科学认识科举制度的诞生与终结?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本章“清代的教育”【知识讲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