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在奴隶制逐渐走向崩溃、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激烈变革的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也发生空前巨大的变化。
西周时期,官学体系完备,但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征战,社会动荡,官学也就无人顾及,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官学衰落有两种表现:一是学校的荒废;二是学生无心于学。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贵族保持享有富贵的权利,学习与权位没有必然联系。所以贵族子弟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视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不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以维持,日趋衰废。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历史现实,进一步导致了“文化下移”的现象产生。
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尤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私学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即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艺”范围,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等,而且还出现了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等记载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学》、《学记》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旧的政治体制和秩序的崩溃、士阶层的兴起、学术思想在民间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私学的繁荣,导致了思想文化的创新以及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冲突和融合,于是就产生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是指先秦到汉初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等。
百家争鸣是从春秋战国之交的儒墨之争开始的。儒学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开始自成一家,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仁政”。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内部分成了几个小的派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孟氏和孙氏两个派别影响较大,其中尤以孟子的思想被认为儒家的正统。
而墨家出现于春秋末期战国之初,其创始人墨子早年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从师于儒家,后因观点与儒家不一致而另立学派,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爱”,讲求实利。这两个派别之间互相辩难,激烈论争,为百家争鸣揭开了序幕。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各诸侯国之间也彼此混战,企图打败别国独自称霸,阶级矛盾和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各阶级、阶层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各种新思想新学派应运而生。他们各自代表着没落贵族、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新兴地主阶级等,讲学游说,互相论战,宣传自己的政治、自然、文化、道德、教育等观念,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在诸子各派的对立、交流、融合之中,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氛围空前宽松,言论空前自由,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科学知识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私学发展和养土之风的产物,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齐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齐国素有养士之风,“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出于田齐政权“招致贤人”的目的。“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
(一)稷下学宫的性质——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它是一所由官家兴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思想自由,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办学特色
①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②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③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④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意义
“稷下学宫”存在的1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留给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其历史意义在于:
①“稷下学宫”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②“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稷下学官”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它是名副其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