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B 3. A 4. D 5.D 6. 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 ABC 3. ABC 4. ABCD 5.ABCD 6.ABCD 7.AB 8.ABCD


三、判断题

1.对 2. 对 3. 对 4. 对 5.错 6.对 7.错 8.错


四、简答题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答案:私学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①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即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③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

④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2.简述齐国“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答案:“稷下学宫”存在的1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留给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其历史意义在于:

①“稷下学宫”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②“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稷下学官”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3. 简述《学记》中蕴含的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思想。

答案:《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教学相长。

②尊师重道。

③藏息相辅。

④豫时孙摩。

⑤启发诱导。

⑥长善救失。

4.简述孔子是如何论述为师之道的。

答案:孔子对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①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②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③孔子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五、论述题

1.评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思想。

答案:

(1)含义

《论语·子张》记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虽然出自子夏之口,但比较准确的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子夏说:“为官从政已尽职尽责,且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即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取之于社会,再服务于社会,即要出仕为官。”

(2)积极意义

①“学而忧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虽然也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官吏,但是已与西周以前对必然做官的贵族子弟进行为官的预备训练不同,孔门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士人,只有学有所长才可能被选拔为官。

②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③“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3)消极影响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作为世袭制的对立面被继承下来,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唐宋后的科举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副作用,即把求学当作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求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做官,形成了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