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学习内容>>你问我答
回答:
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阶段。
原始人群构成了我国最早的人类社会,他们生活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1965年在云南出土了的元谋人是在中国发现的早期直立人。中国晚期直立人的活动范围更为扩大,最著名的有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汤山人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进化到早期智人,已发现的最早的就是北京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大约生活在18000年前,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与前人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并已经按照血统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形成氏族公社,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从旧石器中期开始形成,至新石器时代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原始社会结束。
回答:
原始社会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以后,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技能的教育、原始工艺技术的教育、原始科学知识的教育、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教育以及原始宗教和民俗的教育。可以说,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回答:
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中国原始社会的教育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源于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它是对当时生产和生活的反映,也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第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以社会生产和生活为途径,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进行;第三,原始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私有财产,也不存在阶级和剥削,在群体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所有的活动都有平等的参与权;第四,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分工粗浅、科学文化知识十分落后,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也非常之低,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从业人员,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其内容和形式非常简单。
回答: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之一,承载着中华文明,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速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交流方式和文学表现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文明的特性。汉字的产生不但成为经验和知识记录与保存的载体,而且为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提供了工具。有了汉字,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知识和文化的不断积累、广泛传播和长期保存,使得教育开始独立于生产和生活,为学校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