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人类自产生之日起,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就开始有了最早的教育活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具有悠久深厚的教育历史和传统。中国古人对教育的起源附上了神化般的绚丽色彩。原始社会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以后,教育的内容逐渐有所丰富,而氏族公社作为原始社会的典型时期,其教育活动也突出地表现了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一)生产劳动技能的教育
生产劳动经验的传授是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氏族公社的人类在长期保存和传递火的基础上,逐渐发明了人工取火。由于当时劳动工具已经有了改进,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渔猎成为氏族公社的主要生产门类,同时,农业开始从采集渔猎中分离出来,耕作知识的传授成为教育的新内容。农业和狩猎的发展,为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门类提供了条件,驯养动物的技能成为教育的内容之一。
(二)原始工艺技术的教育
氏族公社时期,制造石器、骨器、木器的手工业不断发展,进而扩展到制陶、纺织、房屋建筑等,他们中有些甚至需要非常复杂的工序,包含很高的技术成分。仰韶、半坡等出土的陶器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利用丝麻和骨针制衣等技巧也是原始工艺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原始科学知识的教育
随着农业、畜牧业等的发展,人类为了合理安排农时、辨别方向等,开始探索天文学的知识,“观象授时”的做法日益普遍。《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这些记载虽然有待考证,却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早期的传播和利用天文、历数等科学知识的现象。
(四)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教育
生活方式的教育贯穿原始社会始终,尤其在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之后更为突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习惯的教育和生活能力的训练,伴随人类的生活随时进行。由赤身裸体到穿衣遮羞,由茹毛饮血到熟食和烹饪,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不断改进。随着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人们的居住场所也不断进步。在行的方面,原始人类还逐步发明了舟车等运载工具。
(五)原始宗教和民俗的教育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产生了神秘和恐惧感,出现了原始的宗教活动。图腾和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等在原始社会十分常见,巫术和专门施行巫术的巫师开始出现,虽然其本质上是一种迷信活动,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成年礼、婚丧嫁娶等民俗仪式也是原始教育的内容。
由此可见,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恩格斯曾经在其《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样,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起源最根本的动力。
通过以上对教育起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原始社会的教育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源于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它是对当时生产和生活的反映,也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其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的常识。原始社会后期的教育还与政治、宗教和艺术等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教育是生存斗争的一种手段。教育的发展水平与人类自身的进化相一致,也与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以社会生产和生活为途径,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
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伴随生产和生活随时随地展开,凡是可以进行劳作、战争、祭祀、婚配的地点,均可作为无墙的校舍;而社会成员不论年龄大小,无不在接受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教育具有终身化的特点。
(三)原始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私有财产,也不存在阶级和剥削,在群体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所有的活动都有平等的参与权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的教育除了在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方面有所不同外,平等地面向所有人,不存在等级高低之分。直到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阶级和私有财产的萌芽,教育才开始依稀显现出阶级的色彩。
(四)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分工粗浅、科学文化知识十分落后,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也非常之低,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从业人员,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其内容和形式非常简单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由于文字尚未产生,书本也没有出现,教育的方式限于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都是靠口头传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