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茶馆》:《茶馆》(三幕话剧),发表于《收获》1957年创刊号上。是老舍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创作的一部杰作。收入《老舍剧作选》。也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性深远影响的优秀剧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怀着满腔热情投身于新的文化建设事业,表达着自己所能体会到的解放感与新生感。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戏剧创作方面,从1950年到1966年,他先后创作了20多部剧作。《茶馆》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2. 第四种剧本:我国50年代中期(主要是1956、1957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主要代表作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

3. 试验性话剧:实验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在中国,先锋派戏剧,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被视为实验话剧。实验话剧因为大胆的采用颠覆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一些积极的成分,诸如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内容。

二、单选:

1.正确答案:C、《茶馆》

答案解析:《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因此答案选C。

2.正确答案:D.老舍

答案解析: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因此答案选D。

3.正确答案:A.王利发

答案解析: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因此答案选A。

4.正确答案:A.关汉卿

答案解析: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

该剧写于1958年,最初刊于《剧本》1958年第5期,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因此答案选A 。

5.正确答案:C、《沙家浜》

答案解析:《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荡火种》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在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京剧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因此答案选C。

三、多选:

1.正确答案:AB

1.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描写农业合作化题材的剧本中,很大一部份是表现中农(富裕中农)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彷徨,动搖与转变过程的(近两年来发表在各地文艺刊物上的一百多个描写农业合作化题材的剧本中,在将近半数是表现这样的主题)。这类剧本有个大致差不多的故事:正在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某农村中,有一个中农(多半是上中农),他有较好的土地和壮实的牲口,日子过得不错,还有些積余,想按着旧道走,个人发家致富,爬上富农的地位。但他的儿子(或女儿)却一心想入社,儿子有个对象,这个对象的父亲(或哥哥)是合作社的干部,这个干部和这个中农又是多年的老朋友,大家劝他入社,他不肯,或是先入了社后来又要退社,弄得父子、朋友之间頂不愉快。因此答案选BCD

2.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因此答案选ABD。

四、简答:

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下,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而只是聪明地截取了三个横断面,三幕戏相对独立,多达70多个人物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浓缩在“裕泰”这所普通的茶馆之中。

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成功地表现了重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