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中国当代诗歌赏析(下)>>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五

知识点五:海子《麦地》——农事劳作的欢欣,健康生命的讴歌




一、作者简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其中,《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诗作,都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已出版的作品有长诗《土地》(199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海子的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海子诗全编》(1997年,上海三联出版社)等。海子是一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她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表现方式,但散漫的书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的节奏和字句的锻炼。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使他的一些诗作带有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这种消极因素也影响了他的生命态度。

二、作品导读

诗作《麦地》写于1985年4月。发表之后,引起了诗坛的震动和广泛的注目,也为海子赢得了最初的声誉。在这之后,海子又接连发表了《五月的麦地》、《麦地或遥远》、《麦地和诗人》等诗作。这些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却使海子获得了“麦地诗人”、“麦地之子”的称号。海子的抒情短诗,常常表现出对于淳朴的自然与收获的劳作的深情眷恋,以及对于健康生命的一种由衷的感恩之情,表达出他对民间世界的苦难深切的体悟和同情,以及对人类美好理想的由衷赞美,《麦地》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主题意蕴:全诗表达诗人对养他性命的麦地的回忆和想象、向往与赞美。正如有的批评家所说,海子正是通过麦地“找到了自身生命与大地的对应关系”,由此进一步投入到民族的大灵魂之中,因为“麦地正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燎原《挛生的麦地之子》)。“麦地”因为诗人的再三抒写而成为诗的核心意象、成为一种灵魂的语言,诗人因为麦地而写出了他对大地的热爱,对生命本源的亲近和对家园的赞颂。

作品分析:本诗从开阔的麦地起始,月光下的麦地迷人而庄严,披月种麦的父亲犹如一尊圣像,表达的是对于农事劳作的一种恒久的激动和欢欣。看麦时家乡的风和云都收翅“睡在我的双肩”,是“我”与家乡山川风云的交融,也是劳动中一种奇妙的感受。麦浪是摆在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暗含对粮食和劳作的感恩情怀,进一步表达了“我”内心那份激动与欢欣。“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一节,是对于劳作的正面歌颂,正是共同的历史与此中甘苦的共尝使人群由疏远而亲近、由冷漠而亲和,由此表现了劳作的深远意义及其与人类命运的关系,题旨也由此而获得提升。诗的最后两节空间扩大了,展开了遥想式的抒写,场景由中国腹地的黄河向尼罗河、巴比伦扩展,表现出四海一家,都依赖劳作为生;不论穷富,不管是现代大都会纽约还是古老的圣城耶路撒冷,也因离不开养人性命的粮食而缩短了距离。在这里,充溢于诗人心灵的是对于粮食、劳作及其相连的生命的素朴而强烈的感激之情。

本诗中的“麦子”既是一种写实,同时也是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粮食,它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它与“月亮”一样,对全人类都有着普遍意义,诗中月光下“我”与“穷人”和“富人”相聚的想象性场景,使“月亮”和“麦子”、“麦地”的意象蕴含一种神圣的意味,它们都具有人类和平美好理想的象征意蕴。作品以“身上像流动金子”来描述月夜种麦的父亲,以摆放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来摹写成片的麦浪,都有造像简洁而鲜活的特点。而“父亲”、“麦浪”在这里又都是人类家园的象征,在表象的背后涵蕴着某种宗教式的虔敬情怀,易于激发读者进一步的联想和思索。

艺术成就:首先,善于通过素朴的、速写式的视觉意象,造成特定的艺术氛围,并暗示某种不可见的东西,以体现作品深层的精神意蕴,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如以粥碗里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来表达对麦子和月亮的赞美之情,将父亲劳动时身上的汗水描述为“像流动着金子”,以此传达对劳动的歌颂,用妻子们“不停用白围裙/擦手”来表现收获时的欢欣等等。

其次,整首诗的抒情风格也是清新素朴的,这体现在作品采用了朴素的语汇,简短的句式,在农家日常生活细节的抒写中融注了一种赤子的率真情怀,使其与麦地单一但开阔的背景凝聚成一个清新可喜、令人神往的艺术空间。

最后,诗作充满了激情、想象和灵气,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力量。他从不刻意地运用修辞手段,然而着笔之处,处处闪现生命的光辉。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起来十分亲切动人,而又富有诗意;比喻不落俗套,新奇而自然。

海子不仅最先发现了麦地意象与人类的生命和精神的关联,而且还根据自己对麦地的神性体验和诗意追求,改造和升华了麦地意象,将麦地转化成了类似诺亚方舟式的乐土,以供人类和谐相处,共生共存。这样,海子就很巧妙地通过一次对麦地世界梦想式的精神漫游,寄寓了他对理想的生命形态、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