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中国当代诗歌赏析(下)>>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翟永明《女人》组诗——女性自我的隐秘空间




一、作者简介

翟永明(1955—),女,祖籍河南,生于四川成都。1977年进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读书,1981年开始诗歌创作。198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人》,将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意识置于文本表现的中心,是一位在创作立场上具有非常明确性别意识的女诗人。1988年调入成都文学院。代表作有组诗《女人》、《静安庄》、《人生在世》、《我策马扬鞭》等。出版有诗集《在一切玫瑰之上》、《黑夜中的素歌》,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等。作品曾被翻译成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

二、作品导读

1984年,翟永明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大型组诗《女人》,其中所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诗均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比较早的、并且也是相当成熟的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组诗《女人》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以激愤的语言探寻中国女性的命运,显示反抗的姿态。所阐释的“黑暗意识”,即女性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自觉,被认为给当代诗坛提供了一个独到而又深刻的主题。

主题意蕴:诗人为组诗所作的序言《黑夜的意识》中指出:“作为人类的一半,女性从诞生起就面对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对这世界最初的一瞥必然带着自己的情绪和直觉……她是否竭尽全力地投射生命去创造一个黑夜?并在危机中把世界变形为一颗巨大的灵魂?事实上,每个女人都有面对自己的深渊时不断泯灭、不断认可的私人痛楚与经验……这是最初的黑夜,它升起时领我们进入全新的、一个有着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属于女性的世界。这不是拯救的过程,而是彻悟的过程。”这是作者有关女性立场的思想意识较为鲜明的表达。整个组诗具有一种涵盖女性全部生存体验的宏大气魄,大量密集的抒情与描写,似乎是想要穷尽女性所有的情感、境遇、意识与诉说;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中所写的完全是从诗人的个人视角去看的世界,翟永明以此揭开的是一个殊异于常态的隐秘空间,即个体性的女性自我世界。这也便是所谓“黑夜”的命名所指。

作品分析:《母亲》是组诗《女人》中的一首,诗作从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切入,借用有关女性受孕的原始神话,诉说新的女性,从“黑暗”与“阴影”中诞生,母女代代相袭的生存困境。磨难、沉默、爱与痛、生与死,多侧面、多角度、逐层深入地传达出作者的痛楚情感,表现的是自我寻根和成长的主题。《母亲》从“女人——母亲”这一视角着力发掘和表现的是女性生命的秘密,是诗人自我内心对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层体验,细微而深刻的感知,曲折而清晰的表现,渴望与恐惧、期待与焦灼、自强与自卑的心灵骚动,充溢着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哀叹,表现了极强的女性意识。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看,组诗显然受到了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启发,但翟永明在语言运用上,更接近同时代中国当代诗人的追求,她不再追求传统女性婉约、清丽的叙述语言,而是运用洒脱、凝重而不乏奇倔的文字,带有某种阴冷的气息,裹着一层沉重的暮色,抒写新诗领域尚属陌生的生活体验,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诗歌艺术世界。

翟永明在中国新诗史上有她独特的贡献,她既开拓了女性诗歌的新向度,同时也达到了一个诗艺上的高峰,无论是她所提出的“黑夜的意识”,还是由她首次运用的独白体表达方式,后来都成为女性诗歌创作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