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中国当代诗歌赏析(下)>>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顾城《一代人》——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




一、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当代诗人。北京人。12岁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因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并在德国从事写作。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逝世后,其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顾城的诗》(1998年)。

二、作品导读

诗作《一代人》创作于1979年4月,“十年动乱”结束不久。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

主题意蕴:这首诗概括的是从“文革”漫漫长夜中挣扎过来的一代人所特有的精神特质: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仅有的两行诗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代追求者的象征。

作品分析:这首小诗总共只有短短的两行,它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自明的,类似的意象组合在其他“朦胧诗”作品中也常可见到: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比如顾城的另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一代人》的意象则更为简约、自然,明白地表达出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感受和意愿。

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朦胧诗”的崛起一直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的情感的投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时代留给我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了所有诗人的疑问。向来被称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尽管一直沉醉于他的梦幻般远离尘嚣的“生命幻想曲”中,却也开始探索时代的问题,这首《一代人》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回答。其实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由顾城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这一类的表达可以一直追溯到食指在60年代“文革”初期的创作,如食指的那首著名诗作《相信未来》。

经过磨难的理想与信念导向个性的自觉,导向一种坚强不屈的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这是《一代人》及“朦胧诗”整体上给人的印象,也是70年代末期文学中富有激进色彩的一面。这首诗仅有的两句之间意义上的转折,无疑也体现出了同北岛的《回答》相一致的精神取向,面对“黑夜”毫不妥协,自觉承担起民族的命运,同时伴随着个人高涨的理想主义,可以说这便是北岛、顾城和他们这“一代人”对苦难和整整一个行将过去的黑暗时代的回答。

艺术成就:第一,全新的审美原则。诗作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第二,“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第三,“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性本体的复归。

《一代人》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读者对历史进行反思。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